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德育与心育     
德育与心育共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的教育目的。解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能够科学地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分别从道德与心理出发定义德育与心育的性质,而作为相互关联的因素,两者的结合又是学校育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广州教育》九二年第四期刊载的杨克祺同志《德育应包含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一文,强调不能急视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的确使人读后深受教益。但品味之余,笔者又觉得某些提法不免失之偏颇。 一、德育包含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吗 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属心理教育,简称心育。它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清代王国维认为,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心育  相似文献   

5.
刘晓红 《教育探索》2005,(4):102-10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德育”:二是“德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从现实来看,心育与德育不应该是从属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一样,应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德心融合",就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以心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是在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成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善于通过德育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是非对  相似文献   

7.
德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人的社会倾向性,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现代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曾说:  相似文献   

8.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9.
本探讨了学校德育与心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认为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不代替,应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0.
所谓“德心融合”,就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以心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是在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助于心育与德育形成合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水平.心育在我国中小学兴起以来,给德育工作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相互作用,同属于人格培养范畴.心育与德育的整合需要在理论上重构德育概念,在实践上科学合理安排心育与原有德育内容,强化道德实践的心育功能,在心育工作中注重价值干预,加强对班主任的相关培训等.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德育与“心育”密切相关。结合“心育”开展德育,不仅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趋势和需要,而旦能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出实效。本分析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原因并着重探讨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一、对德育内容的再认识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系统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五个子系统。要真正体会和理解德育内容 ,需要在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 ,走出误区。从静态上看 :第一 ,重视德育及其系统外延的扩展性 ,加强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是人类思想最为基础、原始的表现 ,没有心理基础也就没有科学的教育 ,没有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也就没有科学的德育内容系统。因此 ,要树立起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德育内容系统的重要部分的观念 ,将高校德育内容系统完整化 ,科学化。第二 ,加深对德…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基础不牢,缺乏应有的哲学底蕴;心育目标含糊,方向不够明确;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不顺,定位模糊;心育操作出现失衡现象。解决问题的对策:心育的发展需要健康哲学的智慧;心育的发展需要对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心育的独立是处理好与德育关系的关键;心育需要均衡发展,匡正纠偏。  相似文献   

17.
郭现军 《教育探索》2012,(7):126-128
构建大学和谐德育体系,必须遵循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相统一、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应坚持大德育观,应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和审美教育为基本内容,从而使之能构成一个科学而完善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学校德育与心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认为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不代替,应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9.
张小梨  张法清 《知识文库》2023,(21):195-198
<正>近年来,德育心育在高校的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承担着育性、启智、健心、导行的重要任务,但是高校德育心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大学生的育德育心仍然存在着极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对构建大学生育德与育心协同推进机制进行研究,指出协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在逻辑层面上分析了德育心育协同机制构建的基础,对德育心育构建协同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育德与育心协同推进机制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育德育心水平,强化高校德育与心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章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活动和家长心育学校等方法,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