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淼 《新闻实践》2005,(7):57-57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去关注和解决。一、民生新闻要通俗,不能“媚俗”民生新闻要通俗而不能“媚俗”,就要切实把好二者的度。有些民生新闻内容琐碎,形式流俗,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开掘;有的甚至打着民生新闻的招牌,挖空心思地变相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走出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晓婷  罗忆 《东南传播》2010,(11):85-86
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起云涌,形成了遍及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浪潮。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毋庸置疑,它已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唤起了公众看电视的巨大热情,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收视高峰背后,电视民生新闻也走入了某些误区: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局限于事件表面、缺乏深度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现今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内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结构失衡及负效应分析 在地方台大办民生新闻节目的同时,另一个问题却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这就是新闻节目的结构失衡。民生新闻符合社会需求,有高收视率,有的一个频道就办有好几档“民生新闻”,栏目容量动辄半小时、一小时,内容难免琐碎、重复、注水,栏目内容其实多数是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因其平民化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视角,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以《南京零距离》开播为标志,民生新闻类节目近十年来在各地方电视台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取得巨大成就和广泛影响力的同时,民生新闻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选材内容肤浅,新闻价值不高。部分民生新闻陷入了片面追求收视率的误区,在选材方面只注重吸引眼球,内容市井化、平庸化。为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而大量的报道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奇闻轶事。报道也停留在叙述和表达,缺乏新闻价值和新闻深度。二是栏目设置不  相似文献   

5.
郑游楚 《新闻窗》2009,(1):69-70
地方电视台处于基层,其新闻采编人员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技巧,以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价值。而要对民生新闻采访进行研究,首要问题是必须了解什么是民生新闻?它有着怎样的内涵?关于民生新闻,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民生新闻不仅从字面上比较切题,且内容上也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内涵,  相似文献   

6.
周珂 《新闻界》2013,(5):39-43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被业界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它一改此前电视节目的形态,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贴近民情”的理念,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让平凡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展瓶颈渐现,如内容同质性、报道琐碎性、新闻平庸化等,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其收视率也由初创期的一路高歌猛进,变为后期的萎靡不振。民生新闻如何平稳度过审美疲劳期,持续吸引受众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加强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是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前几年的遍地开花发展到现在,民生新闻无可回避地遇到瓶颈:过于琐碎,流于表面。2008年春运,对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和G4团队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它让G4告别琐碎,从狭窄的小民生迈向大民生。  相似文献   

9.
从一开始,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原因主要有: 节目内容琐碎。电视民生新闻一开始觉得新鲜,少了习以为常的“硬”新闻,多了有趣的“软”新闻。但时间长了,观众就会感到,节目里充斥着琐碎而又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心生厌烦。  相似文献   

10.
谢汶 《新闻三昧》2008,(6):21-21
柴晓佩在2008年第2期《新闻窗》发表《谈民生新闻的整合》一文,提出:人们对民生新闻质疑的原因主要有:内容琐碎,常见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见诸报端;题材狭窄重复,小题大做,或一味短平快;同质化现象严重。事实上,民生新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重大政策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理应站在民生的角度、普通民众的立场看世界,  相似文献   

11.
李玫 《声屏世界》2011,(7):24-25
经济与民生紧密相关.经济新闻报道对于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而言.是一块极具潜力的“短板”,未来大有可为。本文以厦门电视台品牌民生新闻栏目《特区新闻广场》为例,探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方红 《新闻通讯》2012,(11):48-49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形式,它有着不同于以往新闻播报形式的鲜明特色,但这些“特色”既是推进其提升自身品格和影响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束缚其发展的障碍。本文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剖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电视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民生问题在我国得到的普遍关注,我国电视新闻也在向关注民生问题上发展。地方电视台作为地方新闻的主要传播途径,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效性和地域性优势。而在我国地方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因此,以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作为切入点,结合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栏目内容、栏目形式、市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与趋势,来具体论述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并针对其不足与缺点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莞 《记者摇篮》2008,(12):78-79
近些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它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内各地方台的“宠儿”。这股“电视民生新闻热”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同质化、琐碎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其中,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最为明显,是各民生新闻节目普遍面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孙灿伟 《青年记者》2007,(18):62-63
民生新闻给新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元素,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新一轮革命。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股民生新闻热背后隐藏着不少潜在的危机:民生新闻一味地求快、短、多,质量无法保证,节目缺乏深度;报道凌乱琐碎,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握,没有挖掘出事件深层次的根源;内容低俗化、娱乐化趋向日益严重,创新脚步缓慢,新闻价值的含金量低等。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在以后发展道路上避免或者重复出现这样的问题,保持其自身新锐发展势力呢?  相似文献   

17.
近日,有学界专家提出了民生新闻异化的观点,这便是时下的民生新闻内容琐碎,缺乏厚重,反映的多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婆妈妈,絮絮叨叨,读后如一杯白开水,体现不出民生新闻的重大主题;偏重腥、性、悲,一些报道成了“三级片”、“恐怖片”、“忆苦思甜片”,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民生新闻随着民生问题的不断发展,在本土化创新方面遇到了瓶颈,一些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同质化,为了吸引观众,以至于新闻节目过于琐碎、低俗、猎奇,因此,民生新闻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急需突破。  相似文献   

19.
谢灏 《新闻世界》2014,(6):52-53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处于行业"劣势"的地方电视台,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竞争力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地域性是地方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本文以地方电视台立足本土出发,从民生新闻的内容、形式以及新闻策划等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地方台民生新闻竞争力,从而将地方电视台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发展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许多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发展瓶颈,出现“内卷化”特征,如新闻题材同质化、琐碎化,内容生产程式化、浅表化,传播维度单一化、单向化等.本文以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110》栏目的媒体融合实践为例,提出重新定位内容、重建生产方式、重构传播生态等几项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