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子四部曲"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这四部曲真实地刻画出主人公"兔子"哈利从传统的守护上帝,到开始怀疑上帝,转至反传统的遗弃上帝,最终回归上帝的信仰之旅,这一历程不仅再现出当代美国人宗教观的嬗变,而且符合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凸显出宗教发展演变的未来之路必须把神圣与世俗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兔子系列”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小说能够引起美国文学界和众多读者的普遍赞誉,不仅与小说精当的情节构思、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独具个性的叙事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厄普代克将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生命与美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使这一系列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浓郁的象征意义和寓言化特征。从厄普代克的作品内容和叙事技巧分析了"兔子系列"中所透射出的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中有三个意象:一个是力求挣脱"外界环境"束缚的主人公意象:"兔子",象征着主人公是一个战战兢兢、唯唯诺诺、一事无成的平庸小人物;一个是不断寻求、企图救赎的意象: "跑", "跑"包含着逃避和寻求两个层面;一个是深陷其中、无法逃离的意象:网,在逃避和寻求的过程中,免子陷入"网"中,暗示了逃离上帝的日子里,人类失去了希望和出路.  相似文献   

4.
约翰·厄普代克是二战后美国重要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评论界颇受争议,不少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表达,显得"道德空洞"或"道德怠惰"。论文从作家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中的道德困境和哲学层面的反讽等角度,探讨作家采用模糊的道德视角的用意,认为其作品在有意识的留白背后,隐藏着对信仰和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5.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被评论家称为“社会历史变化的准确记录者”。他的小说《兔子》四部曲,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哈里这个普普通通美国人家庭的兴起与衰败,成功地塑造了“兔子”哈里这样一个置身于美国现实社会中的典型形象,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分崩离析和精神颓废等现实,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美国当代现实生活真实状况的认识,是20世纪美国现实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厄普代克是美国 2 0世纪颇有影响的多产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延续着一个主题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往往表现为个人直觉行为 ,以及对社会实用主义的趋同行为。这两种行为在厄普代克笔下的人物身上均有表现 ,一方无法取代另一方成为解决冲突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兔子四部曲》作为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是众多学者对于其作品研究的焦点。该部作品中内聚焦叙事模式所具有的领衔地位,成就了四部曲艺术风格与主题展现上的统一,但也引燃了四部曲中道德研究争议的导火索,而这一部分学者声讨的"败"笔其实恰是厄普代克想在作品中凸显的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8.
刘聪儿 《英语广场》2023,(21):67-70
《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兔子”哈利是一位寻求不到生活的意义、企图通过逃跑以寻找到生活“出路”的现代人。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兔子”哈利不同伦理身份承载的不同伦理内涵,探究其逃跑背后的伦理动因,以及所带给我们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晓华 《海外英语》2014,(20):207-208
小说《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一部解读美国社会风貌的佳作。作者塑造的兔子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典型的代表,他始终无法在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纠结中找到一条出路,寻得一个平衡,所以只能像兔子一样敏感,一遇问题就想逃离,逃避而不会顾及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小说一出版针对兔子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也就随之而来,堪称是全方面和多方位的。同时对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有所研究。但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对该作品做研究的就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分析解读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及她们的他者地位的就更少了!故此该文将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以揭示出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及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0.
徘徊在追寻与逃避之间──论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哈里刘道全一随着《兔子休息了》的出版,厄普代克给小说的主人公“兔子”哈里·安格斯特罗姻的人生旅程划上了句号。哈里的一生平庸无奇,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平庸斗争,力图追寻人生的意义,确定自我的价值。他迷...  相似文献   

11.
厄普代克在其"《红字》三部曲"中对霍桑《红字》的戏仿的解读,是《红字》的续作。本文作者从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叙事视角转变的解读及此种转变是为了迎合变化了的意识形态的视角去探讨续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究杰克·伦敦与其作品《海狼》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论文挖掘了小说中隐含更深的另一主题——死亡与重生。把小说一分为二来看,第一部分是驶向捕海豹区的航行,第二部分是发生在捕海豹岛上的故事。前者是海狼拉尔森的死亡之旅,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体现了伦敦的死亡情结;后者是范.魏登与女诗人茅德发生恋情并因此而获得新生,折射出查米安的爱拯救了"病中"的伦敦,给了他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认为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并把这种生命力寓于艺术中让其成为创作的动力与命脉。本文从厄普代克小说中主题入手,揭示了其潜在的欲望情结,并借此开始了对生命的扣问。  相似文献   

14.
石舒清有许多作品涉及死亡意象,其中既有对死亡事件的关注,对坟墓的体察,更有对死亡本身的追思,既有对生命的大爱,也有正视死亡的牺牲精神。由死亡主题而彰显出的,是人生存的韧性、价值和生命的神圣与尊严。同时每一次死亡意象的出现基本都有相应的仪式相伴随,使死亡升华为庄严的生命仪式。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构成性因素,儿童已经对死亡现象、特征、概念和原因产生了初步的认知。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对生命自身特点的认识,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儿童死亡教育应该包括儿童对生死的过程和意义的认知,面对死亡的心理调适,以及有关死亡的文化与仪式等内容。开展死亡教育,需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途径,需要从儿童身边的现象入手适时而逐次地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丰富的委婉语,在具有类似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这尤其反映在英汉"死亡"委婉话中。本文以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的文化图式理论为视点来阐释文化差异在英汉"死亡"委婉语中的体现,以便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犹太文化中所蕴含的罪、受难、死亡的内涵入手,阐述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必要性。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都带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心理体现了圣经文化中的“罪恶”观念,同时也汇聚了作为犹太人的典型文化心态;受难是这些犹太知识分子获得救赎的必修课;死亡问题是触动这些犹太知识分子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渴望救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性因素,死亡教育作为“以死观生”的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幼儿园死亡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获得关于死亡的科学合理的概念,有利于幼儿养成积极的情感情绪,有利于幼儿学会白助及助人的技能。  相似文献   

19.
广西作家东西迷恋于讲述种种“死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人生存的悲剧性,东西有着深切的体味,他试图通过日常苦难和生命消亡的沉重叙述,唤起生命存在的自觉和担当一个人的生死及其意义;二是通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存在的叙述,寄寓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