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命与延展--生态课程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综合课程的改革正面临着良好的契机,而课程观的更新又是综合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用什么样的课程观来指导综合课程的设置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生态课程观的起源、发展为切入点,引入“生命”、“延展”等理念,对生态课程观及其内涵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的演变与课程改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知识观具有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这种抽象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导致了课程设置主体的一元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单向度、课程传递的知识位移性、课程评价的单一化等诸多弊端。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力图冲破现代知识观所具有的抽象性和专断性,将差异性、情境性、多样性、生活化等诸多特征融入其中,从而使其课程观呈现出崭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是社会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作为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近代课程的构筑竣工很长时间以后,人们终于发现,这个业已建造起来的课程殿堂其实早已成为束缚、压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樊笼。这是因为,追求工具理性的近代课程理论把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割裂开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只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的是如何把人类文…  相似文献   

5.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程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课程观。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在回顾已往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高校课程设置理论,以期有益于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传统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建设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课程设置是主要载体.民族观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导价值,依据教育目标、大学生自身条件和教育条件选择课程内容,形成以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相统一、与中小学课程相对接、与各种教育因素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另外,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能动指数、验证标准和效果表征等指标对课程自身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知识观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新课程的解读。本文首先对现代知识观以及现代课程观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课程观进行解释、比较,最后说明课程观转型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地方课程的设置促进了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推进了课程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地方课程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明确地方应负的责任,做好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前提。课程观制约科目设置和课程类型选择,其意义在于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课程区别开来,从而为其人才类型与其他人才类型区别开来奠定基础,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