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望丛古韵     
吴德翔 《寻根》2005,(6):95-97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已定居于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郫县曾是古蜀国的都邑,郫县的西南郊至今尚有古蜀国望帝杜宇、丛帝鳖灵的陵墓和专祠。宋陈皋《杜宇鳖灵二坟记》称:“杜宇、鳖灵墓,在郫县南一里,二冢相对峙若丘山。”为川内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相似文献   

2.
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渡河上游史前考古近年来有一些新进展,发现了多处遗址,哈休遗址考古试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演化序列。河源区及汇流上游区的史前遗址分布规律、时代均有差异。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关系密切,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文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大渡河上游史前先民的生业形态以粟作农业为主,尚红习俗是其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武锋 《寻根》2003,(5):4-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成和发展的神话与传说,如著名的希腊神话与传说,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是中华)原始先民与自然和危难作斗争的反应,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曲折表现。因为这些神话和传说所涉及的年代是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可证,因此我们称他们为“史前传说”。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20年来由于在史前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由于寻找中国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于是一些人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文明化过程赵辉素来被封建史家视力苗蛮之域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在今天的考古学家看来,却是人杰地灵、史前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西起西陵峡口,北至桐柏山脉南麓,南抵洞庭湖滨,是一十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个地区内成长发展起来的史前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史前时期文化差异较大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川东地区的哨棚嘴文化,商周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而逐渐衰落。伴随而来的是成都平原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诞生。三星堆文化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在此背景下一个统一的考古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在夏代晚期形成。形成后的巴蜀文化区,在长江中游古文化催化下,原有两个区域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这两个同处于四川盆地的古国在民风民俗、社会状况、文化特质变得十分接近,逐步完成趋同发展、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有它的个性、特殊风格和特征。大量考古材料表明,中国明的起源是呈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和成都市金沙村遗址的发现表明,殷商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有着高度灿烂的古代明,三星堆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城所在,金沙村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后古蜀国的又一明中心。新津宝墩等六个史前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证明了古蜀明是源于川西地区,带有明显地方特征的长江上游古代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表征。考古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图一)是新石器时代文字的雏形,它的问世将中国的文明史推到史前时期,是中华先祖步入文明、告别野蛮的标志。刻划符号多是史前人类对周围实物的描摹,与绘画同根同源,在刻划时运用各种具象、抽象手法,使刻划符号表现出一定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0.
点水成金     
“史前冰”开财路 美国人哈洛克在纽约开了一家食品店,尽管他倾尽心力,仍敌不过同行的竞争。一天,哈洛克突发奇想,打出一则新奇的广告:本店出售纯正北极冰——奇妙无比的“史前冰饮料”。广告一经刊出,人们纷至沓来,都想亲口一尝史前冰饮料的味道,食品店生意立刻变得十分兴隆。  相似文献   

11.
李正学 《寻根》2014,(5):9-13
狐狸岩画,是史前岩画的一个常见主题,反映着原始人狐狸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现今在各大洲均有发现,刻磨时间约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不等。在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等地,都发现了以狐为对象的岩画。原始人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进行采集、狩猎的攫取性经济活动,从中逐渐分辨了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  相似文献   

12.
贺传凯  梁冰 《寻根》2024,(1):110-114
<正>石磨盘、石磨棒在欧洲、北非、西亚、东亚和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发现,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出现的史前时期器物之一。具体到中国境内,石磨盘和石磨棒集中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北起黑龙江,南到河南,西至新疆,东尽山东的区域范围,南方地区仅零星出土。关于其功能,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它们是谷物加工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某些陶器上,飾有一種八角“”字結構的心對稱紋样 ,中心多作方形孔或圓孔,通常被稱作“八角星紋”(以下稱“八角紋”)。它的形象是如此地明了具體,可是它的含義却又神祕莫測。自1964年見於報導以來,這種八角紋在不同地點時有發現,但一直還未能得到比較合理、比較根本的解釋,遂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题。  相似文献   

14.
林梅村 《中国文化》2006,(1):122-124,125-137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从事考古教学与研究,对艺术史素无研究。然而,艺术史研究不得不借助於考古资料,所以欧美学人对考古和艺术史的界线相当模糊。他们往往把“考古”(Archaeology)理解为史前考古,因此把史前考古教学归入高校人类学系,而把新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教学如“石窟寺考古”归入艺术史系,或采用“考古与艺术史系”之类的折中办法。  相似文献   

15.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为凤鸟与太阳崇拜的产物,因此,应属杜宇王朝时期,其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农耕文化心理”。从图饰“镂空阴刻”的表现形式,结合古蜀早已有的阴阳观念,这一图饰应是与杜字部落联姻的朱利部落(帝妻帝系)的族徽标志。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于2005年4月9日至10日在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17.
段守虹 《世界文化》2013,(9):56-56,F0003
史前先民所具有的审美观,完全来自内在的精神因素——宗教感情:由祭祀、祈盼而生发的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因人的渺小、脆弱而把对神的虔诚崇拜转变为自身精神的强悍,继而导致人性的集中释放,以之抚慰灵魂的孤寂与躁动。这就是巨石建筑的重要成因。这种宗教与审美相伴的美学史,一直从史前文化开始,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延续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18.
成都周边有关羌族的两处遗迹考略李绍明以往在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中,往往着眼于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区,而对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则很少涉及。近来,笔者注意到距成都不远之处的平原周边亦有一些有关羌族的遗迹,足见在历史上羌族与成都平原的关系颇为密切,现略考留存于大邑静...  相似文献   

19.
<正> 龟是我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之一。《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太平御览》卷931,中华书局1960年版)"四灵"之中麟、龙和凤都是人们想像中的动物,均为虚构乌有,只有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足见龟在当时人类心目中的地位。我国发现了许多史前时期与龟相关的考古文化遗存,表明当时的龟文化已经比较发达,重龟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寻找三星堆化的来龙去脉,在古蜀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化源头,而且是持续发展,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明的,这是研究古蜀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