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英国思想家伯林把"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并且这一定义被广为接受.斯金纳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并且通过对思想史的"知识考古"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只有在共和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由和保有自由.这样,斯金纳就打破了人的"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联结的"消极自由"观,希望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结合中来保有我们的自由,避免受到强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2.
"一句话百样说"。语言交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去说,怎样说才能说好,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考语文试卷第Ⅱ卷侧重从两个方面去考查:一是从学生作文、黑板报、书信中找考查的原始素材;二是从社会使用语言中搜寻材料,这包括广播、报纸、广告、期刊以及其他用语场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班会背景"自由"从哲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如何使它融入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人如何接地气"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辩证地看待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  相似文献   

4.
"和孩子一起过语文的日子。"简单、素朴,他的课堂就是这样一段段平凡、普通的生活;自由、快乐,他教的孩子就是一个个这样自然、本色的稚子。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简单中总有着那样一种深邃,素朴中总有着那样一抹光彩;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课堂上,孩子自由却不散漫,灵动、活跃,在一阵阵笑声中总有收获。  相似文献   

5.
对话型语文教学,其出发点与归结点都落在一个"人"字上,是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又回归人的生命本体与生活世界本身的活动过程.因此,对话型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丰富与自由充实,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诞生起,自由就处于绝对领先的价值位置。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一种价值赋予,自由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关键词。启蒙时代以来,人的自由问题分异出了"完成论"或"终结论"的观念取向。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启蒙不仅凸显了自由的生命权利属性与人学意味,还暴露了诸种潜在的风险。在当代,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仍是一项未竟的启蒙事业。重申人的自由,既是超越启蒙现代性异化的迫切需要,也体现着教育成"人"的核心宗旨与精神理想。在这个普遍追求自由的世界,重申并阐明"人何以成其为‘人’"和"教育何以使人自由",关乎"教育何以成其为‘教育’"的根本合法性。而重铸教育的自由品质与启蒙性格,逐渐迈向解放的教育,正是进一步助推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使命性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交往关系的发展中。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每一个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个体)和人类(集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这种"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内在地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赋予人不断追求幸福的信仰和能力。当下的教育样态中,有一种响亮的声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当然是从专门从事教育的人的视角来表达的,尽管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努力。然而,"人民满意"又是一种宏观的理想表达,一种务虚的理想图景。对于独立的家庭或者独立的个体而言,对"满意的教育"的追求,有着"私人定制"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当代文学"后现代"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述了"后现代"小说对现代主义"自我的发现"的消解,并指出这一消解是从生活诗意荒漠化、理想人格犬儒化、精神寄托虚无化三个方面进行的。结论是"后现代"不仅引领了一种文化趋势和文学潮流,而且是使人从"本质"的重负中解放出来的人文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教学只是一种普通的教学形式,和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企图通过教学来促进创新是一种虚构,创新是不可教的。创新的土壤在民主、自由,来源于人的自我生成,创新是创新之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在其代表作《扶桑》中着力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之后出版的《第九个寡妇》延续了这一主题。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王葡萄的人格结构都以"稚钝"和"灵性"为主要质素,小说的叙事也将这两种质素置于"特殊环境"中,帮助主人公走上自由的坦途。而细究之下会发现,严歌苓省略了环境和遭际参与人格塑造、激发人性潜质的过程,完全诉诸天分的灵性、稚钝两种质素反而阻碍了小说对"女性-人性"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因而人在环境和遭际中的自由问题被化约为"苦难中的偷欢"。实际上,自由之路是不可能存在坦途的。  相似文献   

12.
"游戏精神"是一种快乐体验、自由创造、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也是一种自主建构、精彩生成的精神。将"游戏精神"贯穿识字教学中,彰显"识字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同时也为俄罗斯人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常常有人以"财产是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的基础"为借口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反驳了这种论调,指出作为"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基础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制,而不是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制。相反,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要重建资本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只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全部;无论是就自然,还是就人类来说,共产主义都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个向在人与自身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人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状态的过渡。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人类最近的将来能够达到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正>一朵花、一棵草,在变成花花草草之前,最初都是一颗颗种子。我们知道人是"进化"来的,所以忍不住要问,进化前我们是什么样的?就像种子慢慢变成树木花草那样,人也是从"种子"慢慢发展、变化成"人"的。科学家发现,第一批"生命种子"来自太空。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怀疑之思中建立了科学之路,用具有怀疑精神和逻辑精神的理性主义方法追寻自由和人生的归宿,导入现实制度和信仰层面的建构。庄周梦蝶用感性的方式对生命之真进行了深刻反省,超度生死,将人的自由导引到道德修为、天人合一的精神畅游境界。庄周之"梦"与笛卡尔之"思"的桥建会通,将中西哲学的感性与理性的血脉交织贯通起来,成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丰硕之果,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域和慧思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待"就得"无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人世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般境界,这三者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前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一方面将自由人权视为"长板坡里的赵子龙"那样的主角地位.一方面更倾向于在"国权"之下论"人权",强调自由人权与国权之间关系的一致.<自由中国>作为1950年代台湾地区自由主义的代表性言论阵地,对于"人权"与"国权"的论述,却经历了一个从国权优先到人权优先的演变.在后一过程中,<自由中国>同人虽然进路各异,策略不同,最后却都在"人权"高于"国权"上合流.然而尽管在可明言的层面上达成了这一认知,在未可明言的层面上却难免陷于矛盾处境,说明自由主义理论在东方确实面临不同于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19.
<正>"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以下简称"动感课堂")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教学智慧。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追求,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对话—分享"是教与学的策略,"动感课堂"是教与学的追求。一、"对话—分享"的内涵与实施策略"动感课堂"基于儿童的天性和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论,提出了"对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中充斥着各种对"窗口"的描写,"窗口"成为洞察主人公形象的一条门径。作为对走廊、房间等封闭空间装置作用的反面,"窗口"的间离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书写自由的尺度。实际上,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通过对"窗口"书写和实际的游离凸显了自由的边界,"窗口"所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瞬间的自由,艺术上只是一种插曲的表现,最终指向的仍然是不自由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