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特的复仇精神在国家法的纵与禁中不断地发展,并在文学故事中被集中地、艺术地反映了出来。本文则从古代经书与文人复仇论、复仇文学类型及复仇者精神共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鬼灵为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可分四种基本方式。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1、有助于冥狱、暴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体现出中国式“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问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4、母题的“劝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独特的复仇精神在国家法的纵与禁中不断地发展,并在文学故事中被集中地、艺术地反映了出来。本文则从古代经书与文人复仇论、复仇文学类型及复  相似文献   

5.
复仇精神是一个多层多维的组合体,其以个体深在的血族野性情结向外辐射,又吸收现实情境中家国恨具体个别的感知因素,强化了原型与随机性意绪在主体自身中激发的冲动。反复复仇精神具有一种反化模式、反正统的叛逆倾向,可以超过一时一事局限。作品所表现的复仇反抗一般是局部的,往往却因传播扩散,不断孽生扩大的否定意识、离经叛道张扬主义反抗雅恶的精神,而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持续地给统治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摇撼着其统治的心理基础、社会基础、复仇的鼓动激发力,主要来自于我们这个化系统对现实中的巨大否定力量,其是以对恶- 非正义的毁灭,以及正义力量在这除恶务尽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意志、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的讴歌, 持久地释放出壮美与悲剧性的多重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6.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其次,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其三,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其四,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其主题才会如此绵延广远。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复仇精神是一个多层多维的组合作,其以个体深在的血族野性情结向外辐射,又吸收现实情境中家化国恨具体个别的感知因素,强化了原型与随机性意绪在主体自身中激发的冲动。传统复仇精神具有一种反文化模式、反正统的叛逆倾向,可以超过一时一事局限。作品所表现的复仇反抗一般是局部的,往往却因传播扩散,不断革生扩大的否定意识、离经叛道张扬正义反抗邪恶的精神,而带有全局性整体性,持续地给统治者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摇撼着其统治沙C理基础、社会基础。复仇的鼓动激发魔力,主要来自于我们这个文化系统对现实中恶的巨大否定力量,其是以对恶——非正义的毁灭,以及正义力量在这除恶务尽过程中不屈不挠意志,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的讴歌,持久地释放出壮美与悲剧性等多重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括了鬼灵为成功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的四种基本方式。认为1.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助于冥狱、冥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式的“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间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儿;4.母题的“奖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和毛姆的《不屈的女人》这两部作品的分析与比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欧美文学中复仇模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裘利斯·凯撒》、《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中都有关于复仇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复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暗含的道德价值观:或弘扬道德正义的高尚,或提倡法律原则的公平,或批评私人复仇的残忍。文章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有关作品,从法律的角度彰显其作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徐燕 《天中学刊》2009,24(4):80-83
隋唐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继承了先秦复仇文化,主要表现为隋唐系列小说描写的各种复仇故事并未突破先秦时期的复仇类型,也可以从先秦复仇文化里找到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美狄亚”复仇故事 ,超越了先前母题结构的内涵 ,以新的人物性格、身份、人物关系和情节安排 ,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追求。侠女复仇主题重大突破一是不杀子 ,充满了人性味儿与世俗性 ;二是在生命连贯性观念支配下 ,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示正义复仇者的超凡能力 ,从而以阴阳神人一体化的形式 ,打破了或现实仇杀、或冤厉索命的单一化描写 ;三是注重将众所肯定的相关历史人物 ,同笔下描写的复仇侠女联系比照 ,有效地唤起读者肯定赞许的理解视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曲,从现存最早的宋元南戏到明清的戏曲创作,这类主题都长期存在。那么,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复仇主题的表现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复仇主题的大量出现又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质呢?就这些方面来做些探讨,以其揭示中国传统复仇戏曲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己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字狱横行2000余年,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诗文阐释方式也是导致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弄清它们与文字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文字狱这一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复仇这一题材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广泛、持久的表现,必定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苏力教授在《复仇与法律》一文中阐述了复仇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独到的思维方式。用文学文本揭示制度变迁是苏力教授独特的方法论,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