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继《电视意识论》之后,又推出一部力作《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10月版)。该书计23万字,由如下七章构成:一、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二、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三、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四、电视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重构;五、电视文化在分化中重构;六、重构中的电视文化态势;七、重构新型的电视文化体系。该书立论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电视,既反映社会生活也改变社会生活;电视文化,在记录文明、传承文明,同时也在塑造文明。电视文化的走向,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取向。唯其如此,“有人把以往传播手段比作常规武器,而将电视传播手段比作核武器,它的作用需要控制,否则也会引起混乱”(洪民生《中国应用电视学》序)。 然而,尽管电视文化空前繁荣,频道与日俱增,节目五彩缤纷,屏幕热闹非凡,但是,整个电视文化的品味、格调和导向却越来越让有识之士担忧。打开电视机,选题的媚俗、内容的浅簿、品位的低下、导向的偏差,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江湖恩怨、宫廷内讧、…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文化的主体陈志昂“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以上是中央于1983年10月对中国广播电视(其小当然包括电视文化)的性质、任务、地位与作...  相似文献   

4.
王嘉 《声屏世界》2002,(8):49-51
(一)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DanielBell《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一语道出了“电视日常化”时代的面目。电视已普遍渗入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范畴,被提升到一种姑且称之为“生活日程”(LifeSchedule)的层面。正如陈燕妮在《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书中所说:“美国民众对电视的依赖已经达到空前地步。处于永远开播状态的电视机在美国家庭中比比皆是。”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日程”,电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年长者而言存在着选择的相对必然性,而…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电视文化易可可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电视文化(新闻、文化艺术、体育、广告等)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及其对于社会生活渗透的日益深入就是一个明证。反过来,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又使电视文化的主题选择、手段更新、语汇丰富成为了一种自觉与不自...  相似文献   

6.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电视──关于“电视诗”的思索黄辉小说与电影联姻,音乐与电视结合,使得电影故事片、音乐电视(MTV)异彩纷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品。相形之下,被喻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作品被拍摄成为电视作品──“电视诗”,却显得十分的单薄与苍...  相似文献   

8.
电视的水土     
周云龙 《今传媒》2005,(12S):107-107
湖南人自称他们有三大怪:没有辣椒不成莱,嘴里嚼着木头块(槟榔),说起话来像老外。我还要给他们添上一大怪:经济不咋的,文化跑得快。不过,要数跑得快的文化,还得首推湖南的电视,因为几年之前国内就有“电视湘军”的说法了。  相似文献   

9.
吴征 《新闻窗》2005,(2):34-34
电视与文化、艺术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由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电视也就更应充实而饱满,以便更大范围内体现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它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然而现今的电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具佳的精品之作还显得太少。大量平庸的电视剧冲淡甚至淹没了电视佳作,出现偏离文化的趋向,出现许多闹剧和笑话。  相似文献   

10.
KUSO文化(俗称"恶搞")是2006年开始在中国内地产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KUSO文化对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内地KUSO文化、尤其是电视媒体中KU-SO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分析,并就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视,目前已经迅痰遍布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电视文化”。这种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不一致,但是各国始终把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住置。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电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电视工作者,应当自觉担当起建设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行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与现在的北京电视台不同,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全国只有不到100台的电视机,电视的固定观众只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而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不免有些曲高和寡。电视行业在经历了49个春秋以后,到今天,已经成了中国一个拥有巨大市场,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和利润的重要行业,电视的普及率已经高于95%,实现了电视的大众化普及,电视成了中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成了广大群众赖以依靠的精神寄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6,(10):76-76
据9月15日《中国证券报》报道:北京北广传媒城市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宏志透露,全国广电系统的新媒体公司正在探索形成一个全国网络的联盟整体,包括城市电视的楼宇平台(LCD)和户外大屏幕电视平台(LED)。目前,北广传媒城市电视已经与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它一线二线城市的15-20家广电系统城市电视组成全国城市电视联盟。  相似文献   

14.
电视的“媚俗” 其实无论我们鄙视与否,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逃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好比庄子的“因是因非”。 在公众面前,所有沉重的抗击在有所着落的同时就无所着落,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大众文化的舵手,电视正视了媚俗,以其即时性(瞬间满足)、实用性(感觉刺激)、零散性(拼盘风格)、模式化(机械复制)的面目投众所好。比如广告,即以刺激欲望、美化形式、许诺幸福的方式将文化与工业紧密联系起来,又比如世界最大的音乐电视台美国的MTV在其给二亿受众虚假的宣泄、安慰…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生产力吗?李文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7期所载任协成《论新世纪电视》一文(以下简称任文)认为:“电视应该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巨人的生产力”。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参与研讨。(一)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基础。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文学,要不要嫁给电视?──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与电视发展浅析叶晶(93级电视系本科生)若干世纪以来,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一度曾是人类摆脱蒙昧、追寻更为广阔深邃的精神空间的代名词。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文学在中国的特定地位,从五...  相似文献   

17.
岭南文化环境下的广州电视──广州电视的自述与旁观朱光烈(本刊副主编);研究广州电视台是很久以前就想到的事。国内外传媒的发展都表明,覆盖面积小的传媒发展势头极好,未来是小传媒的天下,研究小传媒很有意义。另有一个想法是广州得改革开放之先,又处在香港电视直...  相似文献   

18.
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探索与引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电视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先进文化构成于地方的先进文化,地方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地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探索与引导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地方电视传媒的肩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20.
冷凇 《声屏世界》2012,(3):17-19
面对人口十几亿、电视台千余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泱泱电视大国,梳理中国电视文化时便不能不顾及新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自圆自说,要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视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无论在电视还是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