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在德国确立后,在疯狂扩军备战的同时,广泛展开外交活动。一九三四年德波协定的签订动摇了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从一九三六年起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法西斯国家结成集团,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其侵略扩张作好了外交上的准备。由于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德国在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吞并捷、奥,侵略气焰十分嚣张,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虽然更替较多,但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暴力泛化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实行专制统治,暴力泛化,短期内对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政权的稳定的危害则是主要的、深远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西方英、法两国在15世纪都先后进入了专制王权的统治时期。在三百多年的王权统治时期,正是中国明清两代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由于中国专制王权在完备性,典型性和经济基础方面都与西方专制王权截然不同,因而其工商业发展大相径庭:明清两朝因长期沿用历代专制王权的“重本抑末”政策,从而扼杀了这一时期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成长为推翻封建制度的强大力量;西方专制王权由于顺应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结果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向前发展,使之成为摧毁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十七、八世纪欧洲的俄、普、奥等国推行“开明专制”的政策,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发展了生产力,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亚洲的中、日、朝等国,固守传统的统治政策,闭关锁国强化封建统治,落后于世界强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因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所执行的政策,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党围绕“抗战建国”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但它要建的“国”则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建立“新式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而且在抗日解放区实施贯彻了自己的主张。这一理论,顺应了世界人民民主潮流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其指导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具有新中国雏型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界大都关注沈从文的“从文”的一面,而忽略其“尚武”暴力的一面.事实上,军人家世、苗乡风俗、军旅生涯等导致了沈从文笔下暴力—生命力的奇特形态与独异观念.从整体而言,沈从文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某种暴力行为,而是将其纳入到“生命”的理性思考,并从中挖掘出生命的强悍、雄武、健康与高尚,展现湘西精壮汉子的“血性”“烈性”与“野性”,并将暴力使生命力更加强悍,生命力因暴力而有价值的生命奇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人种的双重弱化,沈从文不得不进行暴力—生命力的双重“留种”,渴望以“雄强的人生观”建设国家.故此,沈从文小说的“暴力—生命叙事”同样没有摆脱民族振兴的话语环境,与“尚武尚力”兴国的民族理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苏联对外战略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斯大林放弃了在东欧推行联合政府的政策。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联共(布)宣布了“阵营对抗”理论,利用批判法共和意共的方式训导东欧各国共产党人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各国共产党代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了整改措施,准备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8.
剥削殖民地历来就是资本帝国主义制度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在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条件下,帝国主义为了作垂死的挣扎,千方百计地企图巩固与扩大他们的殖民统治。但是赤裸裸的暴力掠夺比从前更加困难了,在运用暴力的同时,帝国主义还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欺骗性的新殖民主义形式。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所捐“承认一国独立”的“联邦”、组织“共同体”、经济“援助合作”等就是如此。新殖民主义不论那种形式,其实质不外乎是用更为隐蔽的欺骗的手段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绞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9.
专题指导 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指俄、英、德、法、意、日、美七大国家。 ②在亚太地区,主要为美、日、俄三国之间的关系。又集中表现为这三国对中国的争夺。 ③在欧洲,主要为英、德、法为核心的西欧与俄国为核心的东欧间的关系。 ④在北非,主要为意大利联合德国同英、法争夺北非地区。 ⑤俄国地跨欧亚两大洲,时而卷入亚洲的争夺,时而卷入欧洲的角逐,雄居北方,自成一极。 2、本专题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之一:“一战”前的争霸斗争;“一战”; ②重点之二:凡尔赛——华盛体系的建立.及其逐步瓦解。 ③重点之三:“一战”后“二战”前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④重点之四:“二战”前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与争夺。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凭借政权强势地位为推进工业化战略而对农村金融资源从制度供给、资金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控制。改革开放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变量且同样具有“暴力潜能”的地方政府逐渐取得了农村金融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的实际控制权。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资源控制的绩效都是比较差的,这有损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无助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不利于农村、农业发展。减少农村金融资源政府控制行为的路径在于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和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国外教育法制发展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外教育法制发展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高如峰一、国外教育法制发展的一般特点依法治教,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实施较为成熟管理的标志。运用法律手段对教育行为进行规范始于17至18世纪欧洲的英、法等国,体现了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认可。之后...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举世瞩目的强大洪流,全世界都在对此议论纷纷。我们自己更应该加强研究。本文拟就以下两个问题略抒己见。一、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苏联一国发展到当今的15国,包括苏联东欧9国,亚洲5国,还有拉丁美洲的古巴。这15个国家当中,南斯拉夫从1950年起最早开始进行改革。当时它是一国弧立地进行改革,而且被所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斥之为“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复辟”。过了30年,现在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大力地推进改革。可以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答:北方军阀政权,始为袁世凯独握。袁世凯死后,政权变幻于皖系、直系、奉系之间。北方政权的更迭反映了英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争夺权益的胜负格局。下面对北洋军阀政权的更迭作简单介紹: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16年6月)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重新出山,掌握了清廷军政全权。他以此一面要挟清帝退位,一面胁迫革命派妥协,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规定,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但唐就任后意见多与袁不和,而袁世凯又深忌这一政权的“民主共和”招牌,力图复行专制。6月15日,他不经内阁总理付署,擅委王芝祥为宣抚使,命往南京遣散起义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美、日、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朝时期西北先后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与江左政权有过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成为江左政权的“藩国”,如前凉、仇池氐杨、北凉、邓至、宕昌,吐谷浑、西凉、西秦等国。双方使命往还,关系密切;二、没有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主要为了军事上的联合,如柔然;或为了友好的目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域诸国。故只见“朝贡”关系而不见封授。那么,西北诸国与江左政权频繁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其对于当时的历史发展具有什  相似文献   

16.
巨变后的东欧三国——波兰、俄罗斯、捷克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三个国家目前的幼儿教育状况如何呢?本文试作简要介绍。儿童与家庭在东欧三国,儿童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国家资源,对幼儿更是特别娇生惯养。在俄罗斯,幼儿被认为是最有“特权”的阶层。在这些国家里,儿童被奉为家庭的中心。在节假日,随处可见全体家庭成员簇拥着儿童兴高采烈地逛公园、上博物馆……在东欧三国,女性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活以及来自工作的压力。为此,三国政府都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来扶助女性充当母亲和工作者这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72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6页“东欧的变革”、第115页“东欧剧变”,其内容都涉及“东欧”这一概念。《教学参考书》第157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目关于“东欧”的定义是这样的:“战后初期,中欧和东南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现在一般习惯称它们为东欧各国。”据此课本第72页指出:“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有: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96页“东欧的变革”指出南、波、匈、捷等国家的变革情况,实际上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一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