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超微型生物化学实验室已由加拿大科研人员试制成功。这种超微型实验室中各种管道系统,被缩微到一个电脑芯片上,因而一个生化实验室里的工作就由这片小小的芯片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美国山迪亚国家实验室成功发明了一种最新的科技,利用极紫外线,生产下一代的电脑芯片和处理器。 山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指出,使用极紫外线作为印制电脑芯片和处理器的线路,可以令处理器的速度提升十倍,目前最新的英特尔奔腾四的速度是1.5GHz,而使用极紫外线制造的处理器的速度,可以高达10GHz,科学家估计,在 2 0 0 5年,可以生产这种高速处理器。 科学家解释说,现在印制电脑芯片线路使用的仪器,只可以印小至0.1 微米阔的线路(一微米是一百万分之一米),使用极紫外线版制线路,可以印小至0.03微米阔的线…  相似文献   

3.
虽然这几天天气不是很冷,但我还是一不小心染上了流感病毒,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天早上一开电脑,屏幕上显示“警告:你的电脑已感染病毒……”真是衰啊!恰好一朋友来找我,看到我一脸衰相,“大懒猫,你怎么了?”“我感冒了,我的电脑也感染了病毒。”“哇噻!你好厉害,竟然把感冒都传染给电脑了。”面对如此没有常识的人,我非常“愤慨”,决定本期谈一谈电脑病毒。电脑病毒并不像我的那位仁兄说的那样,是通过人体与电脑的接触而将自然界的病毒传给电脑的。其实它只是一种程序,它和自然界的病毒很相似,具有复制本…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脑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而走进千家万户。新生代对电脑的热爱和对电脑技术的追求也成了这一时代的一大特色。可是熟悉电脑的朋友在对电脑功能的日臻强大而叹服的同时,也为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电脑病毒深恶痛绝。这些病毒吃掉数据、破坏系统甚至令电脑崩溃。为了防止电脑病毒的破坏,人们想方设法来消灭它们。在庞大的电脑病毒家族中,有一个叫做“特洛伊木马”的家伙,这种病毒总是借用一种巧妙的伪装进入电脑破坏数据,危害巨大。可是一个电脑病毒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这就要从那个古希腊的著名故事说起…  相似文献   

5.
纽约IBM公司的沃森研碗中心,有一个密不透风、完全被隔离开来的实验室。从外表着它没有什么特别,桌子上摆高了电月、半打开的抽屉里堆攒了数以百计的磁盘。可是,只要你随便打开任何一张磁盘,你会发现里面都是电自用户闻之丧胆的电脑病毒。这里几乎是电脑病毒的大本营,“窝藏”了1.2万种叫得出名堂的电脑病毒。负责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是贾弗里·凯帕特。他的任务当然不是养“毒”为患,而在找出抗病毒的方法。他的计划是,尝试创造一个全球性的免疫系统,以保护整个电子空间免受病毒的侵害。电脑病毒是一套很”鬼祟”的程序,喜欢愉…  相似文献   

6.
开关电视机、换台和改变音量不用手,而用自己的意念同样可以做到这些事情。目前,科学家在一名严重瘫痪的美国男子的大脑中植入了一枚电子芯片,帮助其实现了用意念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7.
病毒要进行传染,必然会留下痕迹。生物医学病毒如此,电脑病毒也是一样。检测电脑病毒,就要到病毒寄生场所去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而验明“正身”,确认电脑病毒的存在。电脑病毒静态时存储于硬盘中,被激活时驻留在内存中,因此对电脑病毒的检测可以分为对硬盘的检测和对内存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谢峰 《考试周刊》2014,(18):120-121
<正>一、公共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感染的原因和途径1.公共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的特点当今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利用文件下载、浏览、即时通信工具共享及系统弱口令,在网络中传播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网络病毒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题。目前,公共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除了具有可传播性、可执行性、破坏性、可触发性等共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传染速度快。在单机环境下,病毒只能通过软盘或其他移动存储设备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计算机,而在局  相似文献   

9.
人们可能对电脑芯片有所了解:在一块指甲大小的塑料片上,装满许多微小的集成电路;别看它小,它可是计算机的“心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技术正发展起来,科学家们又研制成另一种芯片——基因芯片。  相似文献   

10.
现在很多电脑病毒,一旦感染,便会利用Outlook Express的通讯簿自动转发带毒邮件,以达到扩散病毒的目的。其实只要我们对通讯簿稍做改动,就可以防止病毒利用Outlook Express的通讯簿自动转发带毒邮件了。 1.启动Oudook Express,选择“工具”菜单中的“通讯簿”,调出通讯簿编辑窗口。(如图1)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科学领域,提起“P4”实验室,人们不免肃然起敬。“P4”实验室被科学界称为超级防护实验室。它是一些研究像埃博拉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这类可致命微生物的实验中心。这些中心被严格监控和保护着,因为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是在冒着极大的危险,一旦被这里的微生物感染,就只有面临死亡。为什么叫“P4”实验室呢?原来,“P”是英语Physical Containment(物理防护)的第一个字母,“4”是科学界为操纵控制危险物而设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     
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间的重要联系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最近发现,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被疟原虫感染后,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的危险会大大提高。巴斯德研究所在喀麦隆分支机构的科学家对当地131名怀孕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做了调查。这些妇女同时也都受到过疟原虫的感染。科学家发现,在这些孕妇体内的胎盘中,一些免疫细胞已经变异。细胞分裂素含量大大增加,这可以方便艾滋病病毒在胎盘中的复制,同时削弱胎儿的免疫系统的能力。科学家认为,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的妇女在非洲非常普遍。如果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间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3.
把小小的芯片植入人的大脑,替代人的思维和记忆,这既是科幻影视中的虚构,也是许多科学家孜孜不息的追求。 现年46岁的英国人凯文·沃维克是英国雷丁大学的一名控制论教授,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可以称得上这方面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8年8月24日,沃维克成功地将芯片植入自己手臂内获得成功,从  相似文献   

14.
去年8月,美国18岁的杰弗里·李·帕森制造的“冲击波”电脑蠕虫病毒席卷全球,瞬间造成大量电脑中毒,部分网络瘫痪。什么是蠕虫病毒呢?小朋友们都知道“电脑病毒”,它是破坏电脑系统正常运行的程序,大多通过移动磁盘来传播。而“蠕虫”也是一种电脑病毒,只是它是通过网络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说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先说说网络。网络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和协议,将多台甚至全球的电脑相互连接起来,以便世界各地的电脑能更快捷地互传信息和资料,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其为信息高速公路。而“蠕虫”病毒就好像是一条能快速繁殖和传播自己的虫子,通过网络这条…  相似文献   

15.
香港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显然能够导致免疫系统化学物质掀起一场“风暴”,从而将病人击倒,这一发现或许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病毒为何会造成那么多青壮年死亡。H5N1病毒引起被称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迅速进入被感染的肺部组织,这就是发生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的证据,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可能是患者致命的原因。这项最近发表在《呼吸研究》网络版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两个、三个……成百上千个明天过去了。我已经长成了一个大人,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明天。随着一声“成功”的呐喊,最新的防治禽流感药物研制成功。已经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我激动地热泪盈眶。这次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实验室里整整奋斗了5年!我们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背着氧气罐,在那间不大的实验室里忙碌着,常常被汗浸得像个落汤鸡。而且,5年里,两个同事先后感染了病毒,不幸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今天,脱下防护服,我感到一身轻松。它的成功将带走人们的多少痛苦啊!人们终于可以吃上放心的鸡肉,不用担心感染上病毒;大型养鸡场…  相似文献   

17.
陆敏刚 《高中生》2009,(2):13-1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8年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他们分别因为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而获此殊荣。本期就HIV和HPV这两种病毒的高考相关知识点进行解读、分析,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一下这两种“明星”病毒。  相似文献   

18.
开心五分钟     
也是病毒生物实验室规定,学生做细菌DNA实验时一定要戴手套,以免与实验者手上的DNA发生交叉感染。有一次,利用实验的间隙,我到实验室隔壁的房间去收电子邮件,这时导师走了进来,看到我正在用计算机,对我说:“我知道最近电脑病毒泛滥,但你也不需要戴手套啊。”  相似文献   

19.
电脑病毒漫谈刘新宇想起以前曾看到的一幅漫画,父亲用竿子挑着口罩递给正在玩电脑的儿子,一边说:快快戴上,人家都说电脑有病毒……这当然不过是调侃,实际上稍稍学过一点电脑的人都会知道,电脑病毒的“毒”只毒电脑,对人并无伤害。简单地说,电脑病毒实际上就是一段...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电脑芯片是电脑的关键部件。现在的芯片制造工艺采用光刻技术,因而在一块芯片上刻制晶体管的数目受到波长的局限。目前最新的个人计算机里配置的中央处理器 (CPU)芯片含有近千万个晶体管,这离每平方厘米最多能刻制的晶体管数的极限已经不远了。   最近,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化学方法刻制集成电路的技术。此项技术可大大突破光刻技术的极限,有望使计算机芯片尺寸缩小成分子大小,使个人计算机的速度提高成千上百亿倍。这项技术也可能发展成一门新学科——分子电子学。参加这项研究的的科学家对自己的这一突破感到兴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