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一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而客观事实是真的)。反事实条件句是重要的,因为它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NTV观点的核心思想是直陈条件句不是命题,它没有真值条件并且无真值,其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而只表现为一个相应的概率值。这就引发了一个有争论的逻辑哲学问题——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如果把直陈条件句视为无真值的,那么嵌套后的复合条件句就不能判断其真假(真值表不能使用)。对于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要完全解决真之条件主义与条件概率主义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完全接受条件概率论题的哲学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同样,暗示放弃真之语义观也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可能世界是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颇有特点的句式,有点与英语中的虚拟句相似,但它具有自己的特色。从逻辑视野中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可为逻辑学与语言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关系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否定违实条件句中的否定词在前件中的句法位置和句法角色分布予以探讨,并进行了认知解读。这种否定是概念化者从主观角度出发,把否定投射到事件中去的一种表现。我们发现从主观化尤其是突显的角度来解释否定词的句法分布,否定违实条件句中的否定现象作为一个系统便逐渐清晰起来。这对于母语习得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典逻辑中的一些有效推理规则对自然语言条件句推理的失效导致条件句悖论。情景语义学认为,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跟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有关。信息流理论继承情景语义学使用内涵方法处理内涵问题的传统、使用信息通道的概念在通道等级系统中表征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对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根据信息流理论对条件句悖论的分析和解释,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信息流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上,信息流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情景和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认识论上,信息流推理与认知主体及其知识状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自然语言条件句中的条件往往被分析为与逻辑上的实质蕴涵相对应,而且后者往往成为语言学家用来定义条件句的基础。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二者差异重重。所以尽管自然语言条件句中的条件对实质蕴涵的逻辑特性有所反映,而且逻辑学家对条件的研究可以给条件句的语言学研究以启示,但是语言学者对条件句的研究不能限于此,而应该从自然语言条件句的丰富现象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解释机制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语言运用方面,if条件句都是语言学习中比较难以处理的语言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多从逻辑、语义、功能和语用的角度来研究if条件句并对其进行分类,而较少从认知角度对if条件句进行分析。从认知的视角来看,if条件句是一个原型范畴,包括原型与非原型。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能充分地描述if原型条件句的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认识if原型条件句,而且对if原型条件句的理论描述为语言研究者探讨非原型if条件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非严格条件意义的条件句,从交际角度看,其目的不是要述说某种条件联系,而是想借助于条件表达法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与传统上根据语法规范界定IF条件句类别的方法不同,通过针对以往的研究与描写所忽略的非严格意义条件句进行语用分析,我们试图从语用角度重新探讨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分类,使用到理解、翻译的过程。这可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中南 《高中生》2014,(6):36-37
虚拟语气的分类繁多,其中的虚拟条件句是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最难的一种。虚拟条件句即含有非真实条件句,也称if条件句的虚拟语气。  相似文献   

10.
对If条件句的分析,学者们主要从逻辑、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来研究。本文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不同种类的If条件句及其特点,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If条件句的从句与主句之间呈现一种不对称关系,而且这种不对称关系不仅反映了真实世界中事件的发生,也反映了人们的体验、认知和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交互)主观化理论探讨日语条件句构式中的语义扩张。认为日语条件句构成“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连续统,这个语义扩张现象与认知动机相关,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识解与主观识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非严格条件意义的非修辞性条件句,从交际角度看,其目的不是要述说某种条件联系,而是想借助于条件表达法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从语用角度重新探讨非严格意义条件句中非修辞性条件句的语用类型,并就所列各类条件句所包含的意思展开进一步探讨,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非修辞性IF条件句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非严格意义条件句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日语[ば]、[たら]、[なら]、[と]四个条件句,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本文从语气方面考察了「と」条件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说明,对「と」条件句的句末语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发现「と」条件句的句末语气有诸多限制,后续语气多为认识和说明语气,评价及行为要求的句末语气几乎没有。说明了四个条件句中「と」条件句的用法更偏向于客观事实的说明,表达主观假定的情况较少,同时验证了「と」条件句更接近广义顺接并列表现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由Chi-Hé Elder编纂的《语境、认知与条件》将语用与认知视角相结合对条件句重新定义与分类。文章首先分析了现有条件句定义与分类的不足,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情景主义理论,将条件句分为六类,并从语用与认知相结合的视角,对其重新界定,这为条件句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值得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时间指示词在汉语违实构建中的语义基础进行了探讨,发现时间指示词起到了外显情状发生时点/段的参照时间作用。前件使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和"早"结合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后件可以使用"现在"时间指示词,时间上的"近端"表示认知上心理承诺的"近",对近端的否定也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前后件都可以出现时间指示词,前件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后件用"现在"时间指示词。研究对于揭示时间词的用法和更好理解汉语违实条件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言表达由于民族思维的差异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也有其共性,英语有不同类型的从句.汉语也有相应的表达,其中英语条件句是常见的从句,汉语也有条件句,但与英语条件句相比,汉语条件句的表达用词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本文归纳了汉语条件句的类型,并就其含义译成不同类型的英语条件句,从而使读者对英语条件句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界普遍认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与后件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而实质蕴涵则把前件与后件仅仅看作一种真假关系,因此在蕴涵真 表中表示为真的却未必就是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9.
直观上,如果反事实假设与现实世界的自然律逻辑一致,那么在该假设成立的情形下,现实世界的自然律仍然成立,即自然律能与满足一定条件的反事实假设共立。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需要解释这种直观。元语言理论可以很自然地解释该直观,但大卫·刘易斯认为该理论赋予了自然律过高的地位,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可以在不赋予自然律过高地位的情况下解释该直观。如果刘易斯关于自然律的理论是最佳演绎系统理论,那么刘易斯的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将不能解释这样的直观。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会推出两个实际上不成立的预设,而这两个预设隐含于刘易斯的论证中。休谟式依附性立场是刘易斯无法解释该直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刘岩  魏在江 《惠州学院学报》2024,(1):116-122+128
本研究以COCA语料库中的if条件句和BCC语料库中的如果条件句为例,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比英汉违实条件句的表义方式。研究发现:1)在语义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有违实标记,存在过去时的语义虚化,常通过附加句子加强违实义,而汉语违实条件句有假设性增强标记,未构成过去时的虚化,常通过附加词汇加强违实义;2)在语用层面,英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低,传递的主观性较弱,偏重因果推理机制,而汉语违实条件句语境依赖性更高,传递的主观性较强,偏重结果对比机制;3)二者的对比特征体现了英汉母语者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认知识解差异。本研究不仅为英汉违实义的认知对比研究作出了有益探索,也为英汉违实条件句的习得和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