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旋律,每逢佳节便久久地萦回在人们的心底眉头。2003年1月19日,在北京饭店大宴会厅内,由人事司和外联局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文化部二○○三年春节慰问驻外人员家属联欢会”又在欢乐喜庆中召开。这里的一张张笑脸,既有老人,也有孩子;既有父母,也有妻儿……仅仅只是众多文化部驻外国大使馆文化外交官中部分工作人员的家属。中国农历“羊年”春节,又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但他们与自己工作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外交官的亲人们却天各一方,不得团聚。这些以自己的情感亲情为代价,换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  相似文献   

2.
“碧海浮云,是亲人远在天涯的身影;苍山落日,是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慰问联欢,是对您无私奉献的感谢;阖家幸福,是我们内心永恒的祝福”。这是一年一度的由文化部人事司和外联局举办的“文化部慰问驻外人员家属联欢会”请柬上的祝福用语,虽不甚对仗和工整,却情意真挚而恳切。元月11日,小雪后的北京,空气清洌,文化部驻外人员的父母、妻儿及各方面嘉宾近千人,将北京饭店宴会厅映衬得节日一般。这里,人们把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殷殷思念,转化成欢歌笑语;这里,一张张的笑靥,仿佛新春即绽的花朵,满怀祝福,遥寄深情!欢歌笑语 遥寄深情——写真“文化部…  相似文献   

3.
车祸过后,你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病床姓名栏上写着"身份不明",你告诉医生你的姓名、职业、家庭、经历,但没有任何证件能证明你是谁,你去找你的亲人朋友,他们完全不认识你,更糟糕的是,你的身份被另一个人取代了,他拥有和你一样的姓名、职业、家庭、经历,所有人都认同他,把你当成精神病人。你非常确定自己是谁,但一切能确认你存在的事物都消失了,你被这个世界拒绝了,这时你怎么办.是坚信自己的记忆,还是承认自己是妄想症……  相似文献   

4.
雷颐 《寻根》2001,(6):4-6
“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一般认为是外来的概念,但实际上,“公共空间”却不完全是外来的。村头的大树下、井口边、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往往是升斗小民自然而然的聚会场所,虽然所谈大多是生老病死、年景收成、家长里短,但这毕竟是平民百姓间的信息交流,而且,间或也会有些许关于社区、甚至“天下大事”的话题。正因为如此,在某些“敏感时期”这里那里才或会贴有“莫谈国事”的条子,提醒人切莫自招祸害.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16日下午,在北京前门著名的老舍茶馆三楼,一个以“交流十年 沟通无限”为题的大型茶话会在热烈而喜庆的气氛中召开了。出席茶话会的有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和副会长吕志先;埃及驻华使馆大使阿里·侯赛姆丁·希夫尼先生、塞拉利昂驻华大使阿尔胡辛·迪恩先生,以及巴基斯坦、波兰、乌拉圭、匈牙利、南斯拉夫、拉脱维亚、新加坡、塔吉克斯坦、捷克、伊朗、俄罗斯、、老挝、科威特……等国家驻华外交官;出席茶话会的还有文化部有关司、局的官员、直属文化机构、首都新闻媒体等各界朋友200…  相似文献   

6.
德鲁兹人是阿拉伯人,但却有自己特点浓郁的文化习俗。在以色列做外交官4年,每年我都去德鲁兹人的村庄,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去参观那里的民俗艺术节,去出席德鲁兹人举办的画展开幕式……等等。与德鲁兹人的交往,给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德鲁兹人实际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1000多年前在埃及形成独特教派,后辗转来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现居住于以色列境内的德鲁兹人约有10万,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不与外人通婚,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德鲁兹人勇敢剽悍,效忠国家,在以色列口碑甚佳。上世纪50年代,德鲁兹人被正式承认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和民族社团在以色列存在,其宗教委员会位于加利湖畔的德鲁兹先知杰瑟罗陵墓附近。近年,德鲁兹社会受到现代化冲击,原有的以农耕业为特色的个体农业逐渐衰落,许多人离开土地,从事服务业和民间手工艺业。德鲁兹男人头戴高腰白帽,身着黑袍,蓄留修剪得当的八字胡须;德鲁兹女人喜欢身着单色长袍,头系白围巾。现代德鲁兹人多身着牛仔服、短袖衫。在众多德鲁兹村镇中,拜疆有800多户家庭,9000多人口。德鲁兹人崇尚大家庭,村里人口最多的家里有20多个孩子。到德鲁兹人家做客,来宾要入乡随俗地...  相似文献   

7.
在国外似乎许多事都可以漠然置之,也许生活已经越来越让我们麻木。然而,回想在美国的日子,有一个人却令我难以忘怀,说不清为什么,有时候突然就会莫名地流泪,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就像此刻窗外的雨,蓦然之间,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异乡的早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各民族中,犹太人的流浪漂泊历史和因特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是众所周知的,至今他们仍为巩固自己在中东的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而跟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人斗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流浪的生活史可以与犹太人“媲美“,而且至今他们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在文学上有所表现,这就是吉普赛人.……  相似文献   

9.
巴黎的夜生活都有什么内容和形式?相信每一个巴黎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去餐厅吃饭,去酒吧喝酒聊天。听音乐或跳舞,参加私人聚会,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话剧,看晚场电影。健身、打球,还有就是去近年刚兴起的卡拉OK一展歌喉……都是巴黎人夜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可以说,所有不同要求、不同条件的人,都可在巴黎找到适合自己的夜生活。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浪漫之都、艺术之都夜生活的丰富和高质量。每周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导玩”期刊,是初来巴黎必不可少的指南。  相似文献   

10.
台湾词坛泰斗庄奴第一次到福建,便发现福建与台湾的许多相似之处:气候、语言、饮食兼之朴实的民风,均令其备感亲切。谈到两岸化交流时,他说:“这是非常自然且无法阻挡的事,归结起来无非一个‘情’字,是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把相隔两岸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尤其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更是日甚一日。当初我写《芒花》时,全是见景生情,感觉在外数十年白了头的自己。就是芒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漂泊的日子无岁月,流浪的生活只有愁……”在厦门时,庄老望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金门,触景生情,挥笔写就《两个门儿门对门》:  相似文献   

11.
失败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权失败。多数的父母竭尽全力要么防止孩子失败,要么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失败。父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标准。例如某个母亲会把孩子手忙脚乱摆放的桌子说成是“完美无缺”,即使桌子不平,摇摇晃晃。还有一种方法是推卸责任。比如孩子的某门课程不及格,家长会认为他的老师不公平或者愚蠢。上述做法所产生的问题是:会使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毫无准备。年轻人应该明白:没有哪个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也没有常胜将军。参加一场比赛,即使不能获胜,也可能得到快乐。一个孩子没有受到邀请去参加晚会,没…  相似文献   

12.
白族称谓语     
《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白族是一个崇尚礼仪、讲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民族。对父母儿女、伯叔姑舅等都有详细的称谓语,接人待物都讲究合乎应有的称谓规矩,不能随便“喂喂”地喊。  相似文献   

13.
陈樱 《世界文化》2005,(11):32-33
有一个大神秘,隐藏在威尼斯的繁华里:总有一天,整个威尼斯会沉到亚德里亚海的水底下去,这是它最美丽的结局——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这么说过。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里,在巴雷斯的小说里,在罗布莱斯的电影里,在朱天文的小说里……我都听见过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威尼斯,能够决定我的命运!”仿佛全世界的恋人们,都在关注威尼斯的未来。同时,仿佛全世界的恋人,都愿意去威尼斯,寻找自己的幸运星座,甚至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这座天天都在下沉的城市。“死在威尼斯”,仿佛是一个寓言、一句谶语,使威尼斯这座本来就够神秘的城市变得更加暖昧和扑朔迷离。有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要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对自己有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即认识自己。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精明的心理学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形象地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许多许多螺丝、齿轮和阀门……”一个人的意念就是人体这些部件的运转。要使自己的意念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要谨记民间那条聪慧有益的警言:宝贵的经验来自历次的教训,它是天下最好的老师。为总结经验,我们就要经常检查这些部件运转的情况。自我认识可以使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马克思指出:“人在最初观察自己的时候,就象照镜子,镜子里映现的仿佛是另一个人。”这种比较,是很自然的,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诀窍     
承担责任在社会中,有些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埋怨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的成功;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不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成了这样,责任在我自己。”他们知道,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自己的成功时,实际上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莱斯·布朗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他还是个孩子时就被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他有千万个放弃希望的理由。但是,一位高中教师对他说:“其他人对你的印象没有必要成为你判断自己的标准。”布朗明白他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努力学习,后来…  相似文献   

17.
刘瑞明 《寻根》2000,(4):34-38
我国许多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所谓“年忌”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你自己去。”这后半句也有说成:阎王叫你商量事。”这一俗谚往往成为跨入这两个年龄的老人或其亲人心理上的暗影。有的地方就把这两个年龄称为高龄人的两个“坎”。  相似文献   

18.
为学者画像     
张柠 《东方文化》2000,(3):65-68
蒙田(1533-1592)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随笔中有大量的引,几乎引遍了古代希腊罗马先贤圣哲的言论,显示出惊人的博学。因此,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大学。一位批评说:“《随笔集》描绘了蒙田深刻的‘自我’,它已成为人类明的象征,是世界各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是那些依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永久而普遍的读物。”  相似文献   

19.
最近,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女画家刘秀鸣为出席“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开幕式专程来到北京。这是她继199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之后,新世纪的第一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艺术展览。刘秀鸣非常看重这一类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展览,因为参观展览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长和亲朋好友。她特别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希望他们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指点迷津。而她因此所获得的则是一个“以画会友”的宝贵机会。“会友”在她来看,也许比展览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最渴望的莫过于能够与国人、亲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乐坛最有影响的“强力集团”5名成员中有3位可以说完全是业余作曲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好友的指导得以名垂青史。此3人是鲍罗廷、居伊(本刊已有介绍)和穆索尔斯基。鲍罗廷是医学博士、化学家,居伊是军事工程专家、工程兵将军,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享有盛名,都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事自己的业余活动——音乐创作。穆氏却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先后在工程局和林业司当过小公务员,生活拮据,酗酒无度,终于伤害了自己的身体,42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他的天才、他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民族主义的情愫,使他成为“强力集团”中两名最优秀的作曲家(还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