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教学新手,还是教坛上久经沙场的老将,课堂上都不免会遭遇"冷场"."冷场"现象可分为主动"冷场"和被动"冷场".主动"冷场",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一定教学价值;被动"冷场",是一种教学意外,如果处理得当,同样有教学价值.教学中,合理调控,有效避免被动"冷场",这是语文课堂教育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2.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学生沉默以对的现象,我们称为“冷场”。经笔者调查,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表现是形成“冷场”主要原因。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我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来消除所谓“冷场”的现象,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老师都会使尽浑身解数,积极营造情境,多媒体、实物展示轮番上阵,学生则心领神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小组学习热热闹闹,一问一答配合得流畅自然,唯恐出现"冷场"。然而,"冷场"真的是课堂的大忌吗?笔者认为,"冷场"其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精心设计的"冷场"对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培养良好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吴红娅 《现代语文》2014,(10):75-76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课难上,学生学习困难无兴趣,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的状况。如何化解冷场的尴尬,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需要教师剖析冷场的缘由,寻求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尴尬的沉默——课堂讨论冷场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克全 《文教资料》2009,(24):131-132
课堂讨论冷场的原因既有教师存在的问题,又有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和应对课堂讨论的冷场.  相似文献   

7.
热烈的课堂气氛一直为大多数教师所追求 ,它似乎成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标志。因此 ,课堂“冷场”是好多教师不希望发生的 ,一旦发生 ,不少教师常会感到束手无策 ,有时甚至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那么 ,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冷场” ?课堂“冷场”是不是该一概否定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一、这样的“冷场”要积极提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室里寂静无声 ,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 ,要珍惜这样的时候。”的确 ,当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 ,需要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态和足够的时间。虽然 ,此时表面上课堂“冷”了 ,但只要观察一下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但做好这点其实并不容易,我们在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冷场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在座位上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在讲台前焦急地等待着回应,怎么办?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成人英语教学冷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翟娜 《甘肃教育》2020,(19):142-143
<正>小学语文公开课之所以会出现冷场现象,从原因上来分析,主要是因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相互脱节,教师所创建的教学情景模式化倾向严重,教师和学生没能很好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公开课或者是日常课堂上存在冷场现象并不可怕,只要教师科学引导、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就能重新驾驭课堂,让公开课在"冷场"后绽放精彩。对此,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与一般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课程不同,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来进行的,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一个全员参与、真情表露、坦率交流、共同分享的心理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难免会在课堂上遭遇冷场.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课堂冷场的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12.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热烈活跃,这是不女老师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但是,冷场也会常常出现。冷场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冷静思考的。表面上冷场,而实际上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平静。思考一个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没有耐心,似乎问题一出,学生就得马上回答或者讨论,才显得结构紧凑、气氛活跃、课堂效率高。这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凡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手臂如林,发言积极,很容易赢得听课者的好评。就是所谓的“名师”上课,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可是,学生刚扭过身去,老师已经宣布停止讨论,找学生发言了。这些做法其实是给听课者看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感悟一:至虚极,守静笃“进入到虚无守静的极端境界,安守沉静才能厚重切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虚一而静”。再看看我们的科学课堂,学生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特别在公开课、竞赛课上,教师最怕的就是课堂上出现“冷场”,担心课堂上出现“无人应答”的“无声”场面。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来考虑,课堂上偶尔出现“冷场”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冷场以后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会排除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这种在安静状态下的学习思考方式往往会取得独特的效果,而且这种在安静状态下…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更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性的大问题,也会使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造成课堂上的冷场。虽说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但为了避免因“冷场”而“救场”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应精心设问,包括:问点准确、问意明了、问机得当、问度适宜、问效显著、问法灵活、问面普遍、问前心察、问时和善、问后留时,力避课堂冷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圆的概念教学中,老师设问:圆心O在圆上吗?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说:圆心O不在圆上;有的学生说:圆心O在圆上。孰是孰非,学生争执不下,老师无以评说,致使课堂气氛冷场,学生思维混乱。  相似文献   

18.
对话可以无声吗?每当我们在享受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灵性互动,教者的妙语连珠、学生的口若悬河时,每当我们的脑子被言语充塞、笔迟钝得不能记下学生的语言时,我们是多么渴望片刻的“冷场“.此时尽管无声,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情与情相携,心与心交融,无声胜有声.   ……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好课的标准是:"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如林,小嘴直说."这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一时间课堂上高潮迭起,热闹纷繁.教师问题还没有说完,学生便小手如林;教师问题刚抛出,学生便滔滔不绝.但如果教师的问题学生一时半会儿答不出而出现了冷场,教师就会着急、就会心慌.就是坐在下面听课的教师,也会替执教者捏一把汗.  相似文献   

20.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冷场"往往体现为热门话题的场面冷却,即讨论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却出现冷场的现象。这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通过多重角色的交替使用,借助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有效互动,达到思维共振和知识共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