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的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探讨客观报道和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力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并能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是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基本的业务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袁芳 《声屏世界》2016,(7):51-53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之一.要实现这一职责和使命,媒体必须在新闻报道方面做到客观真实,在新闻评论方面做到理性公正,在普及知识方面做到准确科学.  相似文献   

5.
半岛都市报影响力逐步提升,达到了新的高度和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舆论影响力新突破,对半岛人来说是一个挑战.结合半岛都市报当下在新闻采编方面的情况,我认为要实现舆论影响力新突破这一目标,仍然要坚持"内容为王". 以往虽然也经常提到"内容为王",把新闻产品当成是提高报纸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制胜法宝.但随着网站、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分散平面媒体的关注度,必须赋予"内容为王"新的内容.总体来讲,要实现舆论影响力的新突破,就需要在新闻采集的强度、新闻内容的广度、新闻报道的深度三个方面同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6,(3):140-141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用"48个字"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强调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第一位的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做到"四个牢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的这"四个牢牢坚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指导性,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四个牢牢坚持",自觉担负起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9.
报道最"容易"也最忌讳的,是"照本宣科","记流水账".哪怕有多年政务报道经验的老记者,也经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领导讲话、会议材料、文件法规,拿到手里简单照抄,一是受制于政务报道惯性思维,二是惰性使然.事实上,如果能做到脑勤、眼勤、耳勤、手勤、口勤,多思、多看、多记、多问,从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新闻"二字出发,善用"加减乘除法",政务活动就能变成新闻的"富矿",政务报道就能产出大量独家新闻和好新闻.现试从自己几年的政务采访报道经历中,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当记者7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工作如千钧压顶.经济新闻报道,正由前期"以政经新闻为主",转变为"以财经、产经新闻为核心".这要求记者不但会写新闻,还要懂经济.每-个人都面临着转型.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报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时效性",这即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也是衡量新闻报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就必须保证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报道时间的时效性,只有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才是新闻报道真正的时效性,缺乏一个方面都将使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受众在获取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求新闻报道既要真实可靠、又要  相似文献   

13.
黄颂明 《青年记者》2008,(14):65-66
党报政务新闻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几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承载政务新闻可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呢?胡锦涛同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可以作为形式的总原则:"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这就可以理解为:党报的政务新闻要切实放弃带有浓厚八股气的模式,使用群众语言而不是"官话",使用符合群众阅读习惯的方式去报道有实在内容的事实,做到简短、深刻、及时、生动.  相似文献   

14.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透明,呈现在每个记者眼前的新闻事实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科技记者在报道中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反弹琵琶",跳出习惯性思维的固有模式,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求新求异,实现科技新闻报道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2018全国两会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的竞技场和新媒体融合成果的"练兵场".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各显神通,纷纷拿出各自的"撒手锏".从"中央厨房"革新内容生产,到"媒体大脑"试水新闻制作,再到大小屏互动移动化播出颠覆传播模式,各家媒体不断创新,推出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新闻表达也逐渐向民间语态转变.这一切都体现出新旧媒体之间从"相加"到"相融"带来的新变化,更预示着全国两会报道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张报纸越来越难以做到"与众不同".尤其是在文体新闻上,明星就那么几个,球队就那么几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够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要想得到独家新闻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如今,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人们收看几十套电视新闻节目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在这数十套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只有两三套.地方电视台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在新闻的专业性上,都无法与省级及以上电视台相比较.但是,地方电视台离群众最近,离社区最近,离农村最近.因此,地方电视台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使新闻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换句话说,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要具有贴近性,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反映百姓关心的事,真正做到"上传舆情,下传党声",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百姓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