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形折叠试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素质水平,而且也为“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起着导向和督促作用^①,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图形折叠问题渐渐成了考查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探究活动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图形的折叠是数学中重要的探究活动,其特征是: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即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本学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我们“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数学三年级下册)时,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自己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立意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动手操作的新课程理念有较明显的体现,现解析如下。一、图形剪拼问题例1.(南昌市2003年中考题)将四个相同的矩形(长是宽的3倍),用不同的方式拼成一个大矩形,设拼得的大矩形面积是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和,则大矩形周长的值只可能有()…  相似文献   

5.
折叠操作就是将图形的…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使它与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问题的应用.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  相似文献   

6.
图形的折叠问题是图形变换的一种,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有关折叠问题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也频频出现,有利用折叠寻找折痕条数规律的、有图形折叠后求折痕长度的、有图形几次折叠后再剪裁并判断剪裁后图形形状的等等,解决折叠问题,首先要对图形折叠有一准确定位,把握折叠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数学教学和中考试题中,图形的折叠变换 都是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变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图形的 内涵,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在初中教学 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以江苏淮安地区中考试题为例,浅谈 图形折叠变换在初中数学中考试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操作引导他们能主动参与探索,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素华 《今日教育》2007,(10):18-18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探索图形的变化,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2、能在玩耍、折叠的过程中探索一种图形的多种变化。 3、知道所变出的图形名称,并尝试想象添画出一幅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低年级,新课标指出: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第26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走进图形世界”的内容在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七年级(上)第五章.本章内容是“空间与图形”最基础的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认识常见的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及某些平面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和三视图,感受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构建知识结构,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图形折叠问题的实质就是轴对称变换,其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本文根据新课标、新变化与中考命题趋势的关联性的要求,以"图形的折叠问题"一堂专题复习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反思、内化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清晰地建构出这类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达到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页—第17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续教学表面积知识作了铺垫。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  相似文献   

14.
吴华芳 《考试周刊》2014,(10):61-61
"图形与几何"操作体验型课堂模式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的主体探索,使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做、猜测、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索的全过程,在体验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本文举例阐述了该模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中,涉及到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问题,而教师在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立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中“二次折叠”问题的演示课件时,遇到了制作烦琐、演示过程不流畅等问题.我在这类问题的制作中,探索出了以一个关键点运动带动其他图形运动的折叠方法,这种方法制作简便,使用过程流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徐萍霞 《教育》2014,(30):73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中有一个知识点:6个相连的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经折叠能否围成正方体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在教学时,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经过自己动手后,学生们很容易找出哪个是经折叠围成的正方体,而且不容易忘记。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为什么呢?因为数学教师都知道动手操作是学生的“软肋”,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得到相应培养。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中,笔者  相似文献   

17.
薛克松 《海南教育》2014,(10):50-5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内容,教材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学习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在历次课程改革的内容安排上都有较大变化,新课程对这一部分再次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后的立体几何强调以现实三维空间为背景,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四个层次的认识和探究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图形教学,有效的图形教学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本文就笔者在立体几何课堂教学中针对图形教学的一些实践作一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解决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时常感到困惑,一是折叠后立体图形的几何形状模糊不清;二是折叠后图形中的特征元素、特征量之间的关系理不顺;三是折叠线找不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感到解决这类问题若抓住以下几点就能化难为易了.  相似文献   

20.
在"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在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学会用算式表达规律,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