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2.
青琎 《集邮博览》2009,(12):40-41
中国的集邮者非常关注在中国举办的世界邮展,期盼着能有人组织我们自费去洛阳参观,但我与本地集邮协会经联系无果。3月13日星期五。《集邮博览》刊登"集邮博览邮学团09世界邮展行"的消息,即与之联系,客气的京腔告诉我,负责邮学团的人不在,但还是将我的  相似文献   

3.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4.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7.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8.
我接触《集邮博览》是1988年,那时我调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我是零散购买《集邮博览》的,当时我觉得杂志上刊登外邮的文章较多,而我又不收集外国邮票。现在回忆杂志刊登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军人贴用邮票并非三军分用》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黄军邮是陆军使用,紫军邮是海军使用,蓝军邮是空军使用”的观念,杂志让我受益不小。  相似文献   

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古来有之。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集邮需要博览、需要交流,更需要感受和体验。《集邮博览》杂志社取游、邮之意,谐游学之音,引入"邮学"概念,组织集邮爱好者结伴出行,观邮展、学邮识、购邮品、交邮友,探寻邮票原地,游览名胜古迹,丰富人生体验。2009世界邮展"花开洛阳",各地邮迷心向往之。"集邮博览邮学团"首发目的地自然非洛阳莫属。4月8日,由十  相似文献   

10.
从1984年《集邮博览》(当时刊名为《北京集邮》) 公开发行之后,我就开始订阅,至今已过了20年了,她 还将是我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收到新出版《集邮博 览》的日子,就是我的快乐的节日。除了从中获得学习 邮识、畅游邮海的乐趣之外,《集邮博览》还带给我很多 快乐,在此向同好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1.
李润 《集邮博览》2012,(7):40-42
在“我与博览的故事”征稿启事中,提到“是邮票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我的情况却特别一些,邮品虽然不是我的主集项目,我却特别喜欢《集邮博览》这本杂志,原因与这本杂志内容的“博”有关。这本专业邮刊在刊登有关邮文的同时。还广征博引地刊登介绍其它类别藏品的收藏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收藏热潮方兴未艾,而全国性收藏专业杂志还没有大量出现期间,《集邮博览》对于普及收藏知识、引导收藏爱好者走上正确的收藏之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集邮博览》第4期上,刊登了笔者一篇文章,本意是想对“没用说”一文涉及邮政部门使用“标签”问题,作一些业务方面的介绍。要介绍,就不免要涉及具体问题。于是写了《北京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还要先说明的是,发给《集邮博览》时所用的标题是《北京是否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探讨》,因为内容是“探讨”,所以是文最后写道:“北京在邮政快件开办之始有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北京6支局在开办邮政快件之时,是否用过5位数的邮政快件标签?这一点,(北京集邮者、)北京邮局(和《集邮博览》)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3.
轻轻一“E”     
3月5日参加上海集邮节开幕式,遇到《上海集邮》编辑罗琳,问我:“5月号的稿件写好了吗?”哦,杂志发稿要提前一个多月,我还没想过呢!身边是热热闹闹的集邮节景象。天公并不作美,细雨濛濛,以致开幕式不能在广场举行。市邮协副秘书长羌陆明一个劲地招呼:“请大家晚点上电梯,会场里挤不下!”  相似文献   

14.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2003年第5期刊出张振声先生的“京城黄帽子信筒20年纪念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黄帽子”的使用情况,林丰年和张振声先生为北京的邮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实为欣慰。本人在收集和整理邮戳时,也接触到开筒邮戳,据北京邮史记载: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直没收到《中国邮史》2005年第6期,加之事忙并未翻阅近期《集邮博览》,承中国邮史研究会麦国培会长提醒并补寄一份,拜读后才知道我那篇小文引起不少邮友关注并提供了宝贵意见,这里一并表示感谢。对于《集邮博览》2005年第12期上黄继光先生的“释疑”一文,我略有不同意见,黄先生所称的“从拍品的表面情况分析,似较符合第八十六条所述情况,该拍品是否附有“寄信清单”?则不得而知。”那我们再来看看第八十六条究竟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7.
李文 《集邮博览》2012,(7):54-55
近日整理邮刊,看到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8年第9期刊登了《我和你一家人》的专题,内容为残疾人邮品及残疾人集邮。杂志刊出后,其中作者张跃武先生致信编辑部,表达感激之情;在杭州的一次邮展中,活动将此期杂志赠送给了邮集作者;残疾邮友对内容及封面赞不绝口;而专题中的邮集作者李少华更是有感而发,写了下文。这让我们编辑部非常感动。关注、关心残疾人,应该是社会性、民本化的,对于《集邮博览》来说,也是她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捧读2004年第2期《集邮博览》杂志,一则“无锡将举办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的信息,让广大集邮研究者、邮文作者喜出望外,拍手叫好! 这则仅400字的信息,却传递了许多现代开放性的集邮特色:此届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由无锡市集邮协会、无锡市文化宫、《集邮博览》文献集邮联谊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20.
正马年到,邮友的新年寄语飞驰而来,令大家备感亲切。没啥好说的,《集邮博览》唯有快马加鞭,用心做好每一期,回报读者的厚爱!寻邮:邮政、邮史、邮集、邮票、邮市、邮人……赏邮藏大观。找乐:栏目互动、特色增刊、邮品赠礼;邮学团、会员"欢聚"、讲座沙龙……开心邮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