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宏志 《记者摇篮》2005,(11):28-29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2003年的11月8日.大连《新商报》为了把这一天过得更有意义,组织了“一日记者”体验活动。作为《新商报》的忠实读者,我有幸以特邀记者的身份参加了那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记者节已经过去了,记者节期间的一些有关记者的报道令我印象深刻。红网刊发魏青的评论《记者节为啥遭冷遇》,开首一句是:"11月8日是第六个记者节……",《中国青年报》11月9日刊登的《新疆两记者采访遭殴打》消息,开头一句是:"今年是第五个记者节……",而新华网的"热点直击"的新闻是"中国第七个记者节……"到底是第几个记者节,真是越说越糊涂了。今年是第几个记者节,我想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是第七个,也完全不必费多大的劲就可以查到。但是以上列举  相似文献   

3.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9月1日是台湾的“记者节”。8月31日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台湾记者并不快乐,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缺少睡眠和无法正常休假,许多人处于亚健康  相似文献   

4.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7,(21):F0003-F0003
11月8日是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11月1日下午,《青年记者》编辑部、大众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邀请集团所属媒体的青年记者代表欢聚一堂,围绕"记者的能力与责任"的主题,畅谈一年来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的收获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声音     
《视听界》2007,(6):1-1
如果说激情来自良知,那么坚忍则来自信仰,即对于自己职业理想的信仰,即对于真相和正义的信仰。记者节不仅应该是记者的权利日,更应该是记者的信仰日。 ——《南方周末》刊登的记者节感言  相似文献   

7.
庄电一 《青年记者》2017,(31):22-23
2000年,在欢庆首个记者节的时候,我在当年11月16日的《新闻出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个记者多荣耀》,抒发了当记者的自豪之情.当时,我还是个只有15年新闻工龄的中年记者.一转眼,就迎来了第十八个记者节,我的新闻工龄也有32年了.在国家和个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回首走过的路,回忆经历的事,我依然没有为当年的选择后悔,我仍旧要说:当个记者多荣耀!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老新闻工作者,自1981年至今,已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在新闻工作中,与《新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同时,也为俺舞钢市培养出了100多位优秀通讯员。1992年,舞钢市创办《舞钢晚报》,我当记者,同时分管通联工作。自那时起,我每年都要给全市的1  相似文献   

9.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行走在路上     
2006年下半年,我分别在《厦门日报》和《营口日报》两家报社实习,走出校园的象牙塔,直面社会,对一线记者的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和直接认识。《厦门日报》和《营口日报》都是地方一级党报,但由于在两家报社实习所在的地域不同,所以感受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兰台内外》2010,(2):61-61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3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13.
媒体脸谱     
央视举办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
  11月8日,“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办。10位好记者代表通过讲述各自的采访经历,展示中国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前,报社的编辑记者、甚至地方党报的编辑记者都认为作为党报的《解放日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但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和来自中央的批评意见,使得党报记者编辑开始探索如何成为完全党报的具体途径和做法,经过一次次的探索,党报从上到下的思想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党报报道内容与倾向越来越明确,一些做法被当作模式继承下来,党报终于被重新塑造了。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新论     
《中国地市报人》2006,(9):31-31
党报影响力的有效到达 《解放日报》总编辑裘新在2006年第4期《中国记者》发表《影响力有效到达与党报的科学发展》一文说,党报影响力的有效到达,体现为有效发行、有效吸引、有效影响等环节。  相似文献   

16.
江门日报社庆祝记者节 广东江门日报社百余员工于11月8日隆重集会,庆祝第十个中国记者节。会上,江门日报社对过去一年来业绩突出的一批采编人员进行了表彰,余太平、等十名记者,荣获“‘安利杯’《江门日报》2009年度‘十佳记者”’称号;傅学超等十名编辑,荣获“‘安利杯’《江门日报》2009年度‘十佳编辑”’称号。  相似文献   

17.
张子晗 《新闻世界》2014,(6):237-238
近年来,媒体官方微博数量不断增加,媒体从业者的私人微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记者不仅在现实世界,也在微博世界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据《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显示,微博世界中,党报以《人民日报》为核心,而《南方周末》则在五大市场化报纸中排名第四位。以上两家媒体记者在私人微博的议题选择中,既体现出职业属性、对同期热点的关注等相似点,也折射出记者所属媒体的不同定位。  相似文献   

18.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个节日。有意思的是,记者节对我而言每一次都过出了新意。2007年过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娱乐记者,那一天,我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梳理了所有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2008年过第二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19.
有记者节以来,各大新闻媒体的新闻理念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历年记者节前后的新闻报道分析探讨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新闻本位、人文关怀以及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0.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07,(11):43-44
被新华日报派驻江苏省泰州市做驻站记者4年多来,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幅),为宣传泰州"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省级党报、华东九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奖10多篇(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