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赛可  陈卓 《青年记者》2007,(11):68-70
1989年,苏联剧变发生。在新闻领域,众多新闻学者探讨了苏联大众传媒在苏联解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从新闻体制本身分析。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系统。因而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冲突理论与安全阀体制说为理论视角,透视书报检查制度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蒋进国 《出版科学》2018,26(2):118-123
20世纪30年代 [1],国民党当局逐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书报检查制度体系,上海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均遭严重箝制.以胡适为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秉承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理念,利用当局内部的矛盾和权力罅隙,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话语权博弈,进而铸就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内在精神品质.这段被遮蔽的历史,对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和文学制度都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胡祥雨 《出版科学》2013,21(2):111-112
人类文明史上,书报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书报检查是政府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在皇帝集权的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对书籍(以及后来的报纸)的检查一直未曾间断。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兴"文字狱",即是书籍检查制度的极端形式。鸦片战争之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丹尼尔·C·哈林和意大利学者保罗·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所决意要做的就是是否有可能确认政治与大众媒介结构之间的系统性关联。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的讨论着重于不同地域性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形构与演进,乃至于社会结构等方面与媒介制度间的系统性互动,比较了西欧和北美地区18个国家的媒介制度,并提出三个理想型的分类模式:自由模式、民主统和模式及极端多元模式。本文以此书中的比较性理论架构作为理解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媒介与政治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 ,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 ,文明也因此而进步。同时 ,自由地表达与传播自己的思想也是诸多智者仁人所渴望的。但是 ,这一自由的获得却是无比艰辛。历史上 ,无论中外 ,所谓“书禁”一直是统治阶级钳制思想、控制舆论、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不过 ,“整个历史证明 ,笔比剑更有力量 ,剑只能杀死挥笔者 ,但文字和思想却有顽强的生存和再生能力。”1 以史为鉴 ,即使在人们得享这一自由的今天 ,考察禁书与反禁书、镇压与反抗的斗争史的意义也是显然的。然而 ,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 ,人们往往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等传统课题…  相似文献   

6.
《评普 鲁士 最近 的 书报 检查 令 ,是 马 》克 思 于 1842年 2月 发表 的 , 针 对 国 王 菲特 烈 ·威 廉 四 世 于 1841年 12月 24日 颁布 的 新的 书 报 检查令的批评文章。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①这样的语句曾让当时的德国知识分子热情澎湃,他们觉得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时刻到来了,也就是说知识分子的春天来到了。于是,他们盛赞新国王非同寻常的英明与大度。但马克思却以其特有的清醒与理智,尖锐而犀利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8.
汪露 《新闻记者》2007,(1):69-70
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了传媒自律体系的建设,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他们这方面工作了解不多。最近出版的陈力丹教授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使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关于媒介自律的最新情况。该书收入两份研究报告、一篇小论文,读后可以感受到欧洲国家的同行们自觉的新闻自律意识,对我国媒介自律的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新闻自律理论形成与实践进路——一个历史的维度美国新闻自律的理论形成与实践发展经历了两个关键的时期,一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时期,二是社会责任论时期。对这两个时期新闻自律理论与实践的梳理足以窥视美国新闻自律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以办报的思维去办网站,认为报纸网站便是报纸的多媒体版,这将会使报业陷入困局。面对搜索引擎和大门户网站的逼人态势,报业及其网站的优势在哪里?本期青年学者杨晓白编译的《搜索引擎带来的报网商机》,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1.
权玺 《新闻知识》2007,(10):19-20
一、背景1992年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由此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迁,并诱发了包括新闻传播业本身的变革,媒体功能的转变以及传媒和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历史环境中,社会转型带来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成为媒介关注的对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7,(1):45-46,28
一、“公共知识分子”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脱钩一直是困扰业界和学界的问题。如何缩小教学与应用之间的差距,也是全世界新闻教育机构所关注的焦点。本期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前沿新闻教育观念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请看《跨越:新闻教学追赶新闻行业的脚步》和《向加拿大新闻教育学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15.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媒介接近权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传播景观的变动 市民新闻也称公民新闻或草根媒体,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理念和操作实践,它不同于传统的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代表的新闻观,也不同于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公共新闻和民主参与理论的新闻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变异",能够打破既有的制度框架和既定的角色功能.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创新"能否固化成为一种"常规路径"取决于政府及媒体自身偏好的转变.考察"危机事件"与"媒介逻辑"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星岛 《青年记者》2007,(9):65-66
失败的杂志都是相似的,成功的杂志却各有各的不同。历经160多年而不老的《经济学人》成功的秘诀就是不变.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其操作方法一如从前.“坚持就是胜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和指责,德国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媒介批评日益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领域.为搭建具有国际视野而又立足本土实际的"媒介批评"学术平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倡并与珠海特区报社共同主办了"2007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9.
云海辉 《新闻界》2006,(4):31-31,29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在受众和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媒介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已成为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树立媒介品牌的关键”,①是衡量媒介“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0.
罗昕  林蓉蓉 《新闻大学》2022,(7):106-115+121
施蒂格·夏瓦是媒介化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致力于以制度视角研究媒介化。夏瓦的关键学术思想包括:将制度和行动者间的关系视作一种二元性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新做法、新规则和对资源的重新安排是媒介化的核心;媒介动力机制可视作媒介化结果;当前网络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空间的嵌入体现出一种强化的媒介化趋势。此外,夏瓦还展望了媒介化研究在跨学科和本土化方面的努力方向,并对当前新兴的媒介化治理研究提出了诸多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