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经学的发展经历了经今古文的衍变。在汉代有经今古文之争,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魏晋以降,古文学派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经今文学的发展隐而不彰,今文学派的典籍也大多失传,仅《公羊传》得以保存。清代中后期,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异军突起,弘扬公羊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是将语境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即直接影响文学的社会治乱、文化状况和政治秩序等;二是将语境视为“时代精神语境”,即决定文艺的民风习俗、思想精神、民众意愿、社会情绪等;三是将语境看作“地理语境”,即造成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差异的水土、气候等地理情境;四是将语境限定为“内在语境”,即让文章首尾统一为有机整体的内部关联。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2004,(3):49-50
为了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交流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对比较文学与文化所面临令人激动的全球化的可能,推动立足于中华民族的跨语言、跨国界、跨学科的研究, 真正做到“既关注民族语境,也关注国际语境;既注重译本,也注重原本”,繁荣和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学术活动,由天津外国语学院与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 《世界文化》编辑部与天津外国语学院科研处承办的“中外比较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定于2004 9 年月下旬在天津举行。一、参会人员:1、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2、热爱中外文学、文化并有志从事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国家历史学界,“比较史学”(Comparative History)这个概念与“历史的比较研究”(Comparativestudy of History)经常相互混用。从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讲,这两个概念有密切联系和近似处,也有细微差异和区别,并不完全等同。那么,究竟什么足“比较史学”。什么是“历史的比较研究”呢?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交流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对比较文学与文化所面临令人激动的全球化的可能,推动立足于中华民族的跨语言、跨国界、跨学科的研究,真正做到“既关注民族语境,也关注国际语境;既注重译本,也注重原本”,繁荣和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学术活动,由天津外国语学院与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世界文化》编辑部与天津外国语学院科研处承办的“中外比较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定于2004年9月下旬在天津举行。一、参会人员:1、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2、热爱中外文学、文化并有志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二、国内特…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与“中华学”貌似而神异。这两门学问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学问特性等均不相同。弄清两者的同与不同,将有助于中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3~4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知名汉学家同15位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揭示海外汉学现状,发掘汉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座谈会取得了丰硕务实的成果。 本刊以此为契机,撷取与会中外学者之简历及精彩发言片段形成小像,以期管窥今日国际汉学家之群体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卢头 《世界文化》2007,(3):31-32
“回到弗洛伊德!”这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1901—1981)提出的口号,正是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他创建了法兰西精神分析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从而将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推向了后现代阶段。拉康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心理学学科,更渗透到了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日益增大,以至于有人将其评价为“笛卡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见、视野最广的欧洲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曹顺庆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1〕是近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出版的一部非常有特色的、重要的理论著作。这不仅表现在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具体论点,而且还表现在它所提出的事关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未来走向的方法论问题上——中国文论的“文化探源”。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仅大部头的批评史就出版了好几部,专著和论文更是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复旦大学八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更是标志着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广度上、在资料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这种表面的…  相似文献   

10.
李欧 《世界文化》2008,(11):12-13
提起法兰克福,在当代思想文化界,在学术界,人们首先会想到“法兰克福学派”。它的名气,盖过了它挂靠的团体——法兰克福大学;毕竟法兰克福大学只不过是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所,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是独一无二。它为人类所增添的精神财富也是独特的,是没有其他学派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性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设有“中华文化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儒道佛学研究”、“中华区域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探索与争鸣”、“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师、学生,本刊不失为一本有相…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伊始,学术规范问题被提到中心议程上来。这固然与80年代以降“学风失范”的现实有关,也与人研究的重心转移密切关联。有人说,80年代是“思想史”的年代,90年代是“学术史”的年代。此话道出了一种新取向:人研究已由原来的侧重“思想”转向侧重于“学术”。向“学术”一极倾斜的结果。带来了对一系列历史现实问题的质疑、反思和重新估量。其中,学术规范化的倡导是学术转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20世纪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状况作了比较系统的述评。章对《吕氏春秋》研究中的不同学术观点,作了客观的描述和简要的评说。章述及的主要内容有:《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及作、学派属性与思想倾向、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思想特点、与《淮南子》的关系、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5.
湛风  斯人 《华夏文化》2007,(4):63-65
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于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百余人围绕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思想史思潮和学派、人物和经典研究、中国思想史教学与研究生培养等问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华夏文化》2003,(2):53-54
儒家学派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思想学术史的重要特点。当时 ,众多学派纷纷出现在思想学术舞台上 ,在不断的批评、诘辩、融合、吸收中将儒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把握宋代儒学的发展线索与特点 ,就必须对当时各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而这一点 ,正是目前宋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近年来 ,有关宋学研究的成果甚多 ,但专门探讨学派关系的著作却并不多见 ,且主要偏重于对南宋时期理学内部诸派别关系的探讨。肖永明博士的近著《北宋新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1)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北宋中期同时兴起而又相互对…  相似文献   

17.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183;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lt;文明的冲突?&gt;》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侯外庐学派的开创者,侯外庐先生(1903—1987)的学术成就影响深远。侯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提出亚细亚文明的早熟特点;在文明发展的路径上,提出了亚细亚的古代是唯新路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性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继之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兴起,开始了对于“文学中的女性”与“女性的文学”之种种反思和研讨。到以后女性主义性别之论述,则结合了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派的对话,而且与时俱进地渗入了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新说。其所牵涉的纷坛繁复,  相似文献   

20.
刘莹 《华夏文化》2005,(4):11-13
西方历史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二者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相互推动、相互联系。所谓“文史不分家”,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史学的学科从来就不是纯之又纯的。“年鉴学派”的基本学术特色,也是以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