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2.
目前,培智学校的课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弱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本文阐述了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相关理论与实践,并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验及其效果,初步摸索出一套弱智学校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及其实施方法,希望能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过十余年新课改的实施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深化阶段。常规化、反思性、自主性和多样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几个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校长作为学校课程领导者的作用更加突出。校长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想引领者、国家课程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者和学校课程改革文化的创设者,承担宣传先进的课程理论,树立学校课改愿景;坚持正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坚定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健全学校课程改革制度,提升学校课程改革组织管理水平;持续组织开展学校课改活动;培育良好的学校课改文化等任务,切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必将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复杂的课程实践问题,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都必须依靠有效的学校课程领导。职业学校课程领导通过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造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广泛策略联盟、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等策略,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7.
学校课程的改革发展与学校、教育、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关注课程改革发展实践系统的同时, 自应同样地关注影响课程改革发展的学校发展系统及教育管理系统的诸多要素,而所有这些要素的系统整合就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又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学校文化建…  相似文献   

9.
王玲玲 《教育》2011,(31):35-39,34
有人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为课程改革领跑者。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刘建平则从课程改革入手,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成为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的一个典范,可谓课程领跑又一人。课程改革——学校高起点开局  相似文献   

10.
校长的课程领导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研究者、促进者,使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成为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应制定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加大课程改革行政推进力度。增强学校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自觉性,把握学校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总体要求,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运行机制,明确当前学校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学校课程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运作及成败直接关联于其保障支撑体系的诸多因素。它包括:由学校的教师发展体系、课堂教学变革体系所组成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核心支撑体系;由学校发展战略体系、学校文化体系、学校管理体系等所组成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内在保障体系;由教师教育变革体系、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教育财力投入体系、社区文化及环境支持体系以及课程改革各参与主体责权利再分配机制等因素所构成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外在保障体系。要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健康运行,则必须优先致力于整个课程改革发展保障支撑体系的建设及优化。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2010年上海市启动了一次凝聚全市之力的课程改革攻坚战——"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以课程实践的方式,重点探索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这四方面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旨在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指导并促进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推行,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课程领导力建设,正是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推出上海课程领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北京市陆续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推进高中课程校本化实施,呈现出课程改革所激发的课程理解、课程规划、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许多鲜活案例。学校的课程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实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程价值。通过立足基础的特色化建设,学校课程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不同学校间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组织、管理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也由某一学校向其他学校进行地域性流动,随之而来的是一定规模的学校与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的焦点当是摆正学校改革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与学生的学习最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从学校改革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角度,分析学校改革中课程与教学应采取的实施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对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激发了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拓展,办学特色得到了体现,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导向性、推动性作用。我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就必须考虑到民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因素,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它的时代性、民族性;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体系才能符…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创建现代学校文化创造了新的契机。现代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办学哲学、教育理想,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共同生活的全体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现代先进的学校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最终“物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创新的、合理的、实用的、可操作性的实验平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学校课程改革的帷幕已全面拉开,许多教师早已投身到改革的第一线积极实践课改。学校的课程改革还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学校课程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与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