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一个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许多答案与设想。老师应该倾听,不要过早地对某些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可诱发其他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或设想。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这个思维过程的后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匆忙应答后,教师不是有效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而是马上作出反应,或简单地加以肯定,或是包办代替,灌输答案。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诱导学生得出一个定性的理性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让教师评判是非正误。这种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僵硬,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被禁锢了,对事物的理解认识贫乏而生硬,根本谈不上新颖、独特、深刻。如果能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某次大型观摩活动中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课上,这位教师组织了一个“花生评议会”,让学生说说花生都有哪些用处。学生依次回答书上的答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板书结束后, 还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花生的壳可以烧饭、取暖,教师肯定了他的回答,却没有将这个答案像其他答案那样写到黑板上。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节课的后半段,那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也许, 这个答案并不在这位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板书内,写上去会破坏板书的整齐美;也许,他觉得这个答案还不是那样像模像样,没有课本上的答案有说服力;也…  相似文献   

4.
妥宝莲 《宁夏教育》2002,(10):60-60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圆圈,当你画在一年级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皮球、太阳、苹果、烧饼、铁环……各种各样的答案。当你画在中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圆。而当你画在大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可能会哄堂大笑或拒绝回答,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不就是个圆吗?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由希望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快速的回答转向注重分析、询问、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教师应由马上提供问题的答案转向提供机会让学生暴露自己错误的观点,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逐步接近全面、精确的概念、原理。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由鼓励学生理解教师提供的答案、组织的知识,转向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影响学生认知思维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以下六种教学活动是本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6.
罗炜 《考试周刊》2008,(47):184-184
不解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不能解决,或不能正确解决给定问题,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可叫做无效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很多思维,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或片面的结论。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有时已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得出的结论一定会错,也有时意识到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些片面,可能会错,有所怀疑,但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会错,对给出的答案满有  相似文献   

7.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即在思维过程中,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也就是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第十册《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步涉深入地展开讨论,凡卡给爷爷  相似文献   

8.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大境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听课中,我觉得教师习惯的提问和评价用语需要反思,对此,笔者选择了四句课堂常用语加以分析,以期能引起教师的思考。一、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上,这样的提问语经常可见:“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提问学生。表面上看,学生的表现很积极,回答时也都能有正确的答案。但深层地思考一下,教师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关注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他的设想完成,教学秩序能否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三个问题     
<正>一位新来的学生拜见大师,大师问他:"在你的一生里,有一个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是谁?"学生问。"你。"大师回答。"你在一生里会遇到很多问题,你知道那些问题的答案吗?"大师问。"答案是什么?"学生问。"你。"大师回答。"你在一生里会遇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今的高中生越来越多地被问及这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提问者有同学,有师长,他们往往带着兴奋或庄重的目光,期待听到一个新鲜的答案。得到回答后,他们稍作思索,向你报以赞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这一课题的出现,反映了我们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飞跃。如何培养创造力呢?关键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当前的教改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对于求异思维的重视。诚然,求异,不一定是创造;然而,创造却离不开求异。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不拘泥于常规,充分表现出思维流畅、变通的特点,它追求独特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导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结果。故求异思维被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的起点。古今中外的无数发明创造也都是以突破习惯思维为特点的。因此,把提倡求异思维看作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信息输入和思维过程,而提问是课堂上语言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检阅信息接受和处理情况的最常用方法。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往往通过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情况。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在找答案、划答案中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14.
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所凭借。多说能促进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我们知道,解答数学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在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能精辟准确的表达出这个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这种能力的发展提高要靠数学教学本身来完成。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多说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达到简洁、严密、准确、流利、有条理地说清算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是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人们的创造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紧密相关的特征.其中以变通为主,有了变通就能流畅、独特,也就有了创造力.因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设想,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遵循创造教育的一些原则,"就发散思维训练"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概念、一个规律、一个方法或一个事物的认识出发,产生另一种或多种想法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苟同于传统的答案或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如在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小华有 6支铅笔,小明有 12支铅笔”两个条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让学生的思维听得见,就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完全暴露思维的过程或细节。一、让思维听得见,是学与教的基本策略当学生产生一个问题或者有了一个答案,老师往往会追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或者"你是怎么想的",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让看不见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细节得以显现。如果学生的问题有价值、答案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开放式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传统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 ,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确定的 ,我们称这类问题为‘完整的’或‘封闭’的问题。与之相对 ,我们称那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不完全’或‘开放式’的问题 ,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身边。在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专心开发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 ,而不仅仅是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看 ,学生面对的并且要解决处理的是一个开放式问题 ,因为所要求的不是问题的答案 ,而是获得某个答案的方法 ,而…  相似文献   

19.
你是不是真的很有修养呢?不妨将下面这个简单的自我测验做一次。每一个问题,你只要用“是”或“不是”来加以回答就行了,然后在问题的后面核对答案。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过去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不是怎么思考的”,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进行适当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