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军 《世界文化》2003,(5):20-21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好莱坞的头号当家人,美国故事片协会主席杰克·瓦伦丁不满韩国对于好莱坞影片的抵制,游说美国国会议员以国会决议为要挟手段,胁迫韩国大量进口好莱坞的影片。30多年过去了,世界电影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欧洲,法国的“高莱坞”;在亚洲,印度孟买的“宝莱坞”;在非洲,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诺莱坞”……正风起云涌般卷来。同时,来自五大洲的电影人士也不断地进军好莱坞,组成了好莱坞的外籍军团,在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地盘。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好莱坞的8大影业公司也不得不到世界各地拍摄外景,融进这股文化全球化的新…  相似文献   

2.
上海电影制片厂2000年摄制的故事影片《生死抉择》,一经公演,便引起广大观众和领导阶层的热切关注。中央领导在北戴河调看了这部影片,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谈话,对影片《生死抉择》给予高度评价,不但就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号召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携同配偶、亲属一同观看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3.
当徐克从好莱坞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眼里的香港电影业已经陷入了可怕的境地,电影业无论是市场还是艺术都不能令他感到高兴———基础结构已经崩溃,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但徐克的对策不是大规模生产电影,而是从《顺流逆流》开始,每一部都做成一件“大事”。《顺流逆流》是一部毒品加枪战的英雄传奇片,讲述本是酒吧侍者的杀手泰勒(由青春偶象谢霆峰饰)和同伴(超级酷的台湾摇滚歌星伍佰饰)联手打败了来自南美一个组织的漂亮女孩们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徐克近五年来拍摄的第一部香港影片。借助令人屏息的旋律,慢镜头的使用和足够为半打好莱…  相似文献   

4.
原苏联是世界电影大国之一,其电影生产除满足本国需要外,每年还有大量出口,是国内利润最高的产业部门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猛烈转轨造成混乱,加上外国(主要是美国)低质、廉价旧影片大量涌入,使俄罗斯电影业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叶利钦总统于1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韩国电影低迷的2005年,有一部电影挽救了韩国的电影市场,这就是《马拉松》。该片是继《JSA安全地带》、《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等之后,韩国电影史上第9个入场人次逾500万的影片。  相似文献   

6.
张颖 《世界文化》2002,(2):31-32
曾几何时,在英国男性观众面前,法国女演员们很容易维持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操着法语的她们倾向于拍摄艺术影片,譬如“左岸派”电影。然而自从90年代初法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大片中发现诸如苏非·玛索和艾玛努埃尔·贝阿尔之类的法国女影星的倩影。朱丽叶特·比诺什当然也没有固守法国影坛。早在1991年她便离开家乡巴黎,前往英国拍摄《呼啸山庄》和《毁灭》,为此在英格兰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时,英国观众可没有张开双臂欢迎她。《呼啸山庄》里浓重的法国腔英语曾遭到猛烈抨击,而其在《毁灭》…  相似文献   

7.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建于1977年,占地200多公顷的电影拍摄基地——孟买电影城位于该市市郊,它是印度国产片的一流外景地,因孟买的英名字以字母B开头,印度人习惯将孟买的电影城叫做“宝莱坞”。事实上,印度电影业近年来也有直逼“好莱坞”的强劲发展势头,光“宝莱坞”每年生产的影片就近800部,2001年全国的电影出口收入高达2.5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随着韩国电影商业化运作体系的日益成熟,娱乐化、模式化的商业大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那些锐意创新的影片往往不被认可。但自去年以来,一些题材选择、制作模式不同于主流商业片的另类电影在韩国影坛异军突起,这些影片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同时亦不乏商业趣味,在电影票房排行榜和各大电影颁奖礼上都尽显锋芒。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贡献李阳1872年8月,中国政府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30名,从此,中国近代史上的留学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19世纪末的赴英、法、德留学热潮,有20世纪初的留日高潮,"五·四"运动前后的留法高潮,还有20年代初的留苏高潮。迄止...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说由于早期严苛的审查制度导致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电影对美国好莱坞过多的模仿与借鉴,那么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和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韩国本土电影迎来了它的复兴与繁荣。2016年暑期上映的《釜山行》便是韩国电影产业成熟期的又一佳作,这部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影片上映不久便接连打破多项记录:上映首日票房破87万人次,仅19天累计票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观众对前苏联电影并不陌生。《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一批优秀影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恐怕现在很少有人说得出又寸俄罗斯今天电影的印象。俄罗斯电影业怎么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不久前参观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锐电影导演岩井俊二对中国影迷乃至亚洲影迷而言,不算陌生,影迷对他的认识大多始于《情书》,该片以其惟美的画面、忧伤的情调、舒缓的节奏、少男少女朦胧初恋的感觉,征服了观众。仅从韩国将其本国影片《八月圣诞节》称为韩国的“情书”一例,便可管窥岩井俊二在亚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业从传统上来说是一体化工业。制片厂(制片公司一发行公司)也拥有电影院。实际上.米高梅的母公司是洛伊斯.这家院线公司购买制片厂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电影院有固定的影片供应。福斯拥有福斯影院.派拉蒙拥有ABC一派拉蒙影院。华纳兄弟拥有斯坦利华纳影院。这样.在获准放映拥有电影院的制片厂的影片方面.独立影院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4.
严敏 《文化市场》2000,(2):40-41
长期以来,世界电影市场一直被好莱坞所垄断。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影坛发生了新的变化,欧洲各国电影纷纷复苏,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电影,不论在票房或艺术上均可与好莱坞电影抗衡;亚洲地区则出现了民族电影的新高涨,中国、日本、韩国、伊朗、泰国等国的优秀影片颇受瞩目,频频获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除了部分电影人融入好莱坞主流制作外,  相似文献   

15.
韩国著名导演奉俊吴执导的影片《母亲》在荣获第14届釜山电影节(2009)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后,又获得第3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作品奖,代表韩国电影人选第82届奥斯卡电影节外国影片单元,还在2010年3月获得第四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电影描写了一位母亲为拯救涉嫌杀人的儿子,百般努力,在寻找真凶的过程中,无意中揭开了小镇不可告人的秘密,母亲自己也坠人命运的无底深渊。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的破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化,人们对化的作用和化产业也产生了更新的认识。即,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且有成其为核心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人们发现1997年金融危机中曾痛苦挣扎的韩国,其经济竟在短短几年内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侠电影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好莱坞势力充斥一切角落的时代里,寻遍世界各国商业电影,大概只剩下两类影片能够以一个完整的类型片的地位与美国电影相抗衡,一个是印度的歌舞片,再一个,就是中国香港的武侠电影。电影首先是视觉的艺术,综观电影发展史,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业在无声片时期都走过一段类似的道路。梅里爱的银幕魔术为此类电影创造了最基本的武器,此后就是各国电影自显其能的时代了。美国早在1912年就拍摄了《宾虚传》,法国则拍摄了《吉斯公爵的被刺》和《方托马斯》,意大利的《卡比利亚》等历史片则更成为日后好莱坞历史巨作的滥觞。而在旧中国,则是长达20多年的武侠神怪片潮。中国的武侠神怪片受以京剧为主的传统戏剧影响极深。中国第一部电影,其实就是把谭鑫培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景银幕化了而已,这几乎可以说就是最早的武打片。以后的《四杰村》、《王氏四侠》、《盘丝洞》等影片逐渐确立了武侠神怪片的若干基本元素,替后来的武侠片奠下许多特殊模式。比如:侠客的服饰及造型,灵感是源于京剧里的小武。神乎其神的功夫特技,是在胶片上再加工的,今天武侠片里的放飞镖和呼呼掌风,其实上世纪20年代早已有过。那之后,才有了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而且一经...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如同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影业曾经的巨大冲击一样,马戏行业也遭遇了来自电影、舞台剧及其他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而长期低迷。而创建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不仅度过这一难关且异军突起,创造了马戏行业的神话。太阳马戏团的成功,甚至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截至2005年7月,6台世界巡演的节目加上拉斯维加斯的4台和奥兰多迪斯尼世界的1台固定剧场节目,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梦工厂出产的《尘雾家园》不像是一部好莱坞影片。好莱坞电影往往不会给人以遗憾的结局,而这部影片有太强的悲剧因素,给人以过于沉重和悲怆的感觉。自2000年的《黑暗中的舞者》之后,还很难有一部影片像这样让人感到窒息似地难过。影片的导演,原籍前苏联的瓦迪姆·佩尔曼曾是一位出色的商业广告导演,该片是其第一部电影作品。他非常注意情绪的酝酿与积累,使用对比蒙太奇等镜头语言,营造氛围,影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来越多的人物被卷入其中,而矛盾冲突也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将悲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情节环扣,矛盾步步…  相似文献   

20.
贺仲明 《东方文化》2002,(5):61-64,85
解构和学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基本文化思潮、解构,源头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对长期蒙昧和封闭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构了往昔的政治乌托邦神话一但是,真正的解构高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