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马斯&;#183;斯坦内尔是挪威著名音乐家。在梅地亚楼大宴会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穿着极为随意,具有北欧人特有的严谨和克制,无法将他与著名国际音乐人的概念相连。但当他坐到白色的三脚钢琴前,音乐的旋律从其指间汩汩流出时,你才能发现他的真情真性。时间,仿佛在这刻凝固,只有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声。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感到整个世界是令人恐怖的,而人类的处境又是毫无掩饰地冷酷无情,那么,他的个人生活却出人意外地宁静和富有乡土气息。他虽然经历了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他对于紧张、真实、艰难的现时代也略有所见。哈代是英国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仍然为学术界人士和一般读者所喜爱。托马斯·哈代生于1840年,是多塞特郡一个石匠的儿子。贫困的家境给托马斯带来了自卑感,不过,他也获得了三大天赋——母亲对书籍的爱好;  相似文献   

3.
蒋芬 《世界文化》2014,(3):12-14
<正>R.S.托马斯(1913—2000)是20世纪威尔士继迪兰·托马斯之后又一位饮誉世界的诗人。如果说迪兰·托马斯的诗歌将英国的诗风带入激情和想象,走向了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相融、相生的发展道路的话,那么R.S.托马斯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诗清晰、透明,苦涩、冷峻肃穆、厚重深刻,像经过多年雨水冲刷过的白石,用非常朴素的词语写古老而又有现代意义的题材,是沉思的诗,经得起一读再读。R.S.托马斯于1913年出生在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是父母的独子。五岁之前他随身为海员的父亲在英国各大港口  相似文献   

4.
刘伟 《世界文化》2007,(10):12-13
威廉·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  相似文献   

5.
陆家齐  苏音 《世界文化》2007,(12):33-33
安德烈·德尔·萨托是佛罗伦萨的画家,他的绰号“德尔·萨托”是“裁缝”的意思,他的父亲是裁缝。从1518年到1519年,萨托在法国为弗兰西斯一世工作,除此之外,他基本上都在佛罗伦萨度过。在那里,他作为16世纪初叶的画家,和巴尔托洛梅奥一起,成为引领当时画坛的人物,作的作品主要题材是宗教画,包括一系列壁画;他最著名的祭坛画《圣母和弹竖琴者》,其庄严优美可与拉斐尔媲美。可惜他的绘画缺乏活力和深度,否则,他可以跻身于绘画大师之列,艺术史家兼画家瓦萨里认为这一点与他的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据说父亲的头像将被印制在千圆票额的钞票上,心里总觉得这有点儿对不上号。因为从父亲在世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和金钱是没有什么缘分的。按现在人们的想法,一说起名作家,便联想到他一定是在富翁的名单上名列前茅,住着舒适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把他的老师为学校演出而创作的戏剧手稿藏了起来。他无意中保存的这部手稿竟是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一部著名的戏剧原稿。这出历史短剧名为《国王查理二世》,讲的是国王在他父亲被处决后逃亡法国的故事。这部手稿已于1988年12月15日在伦敦索思比拍卖。奥威尔的这出戏剧是1932年他在伦敦市区外海斯镇私立霍桑中学教书时创作的。后来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时,作者将名字由  相似文献   

8.
格里格是挪威最受人爱戴、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德彪西称他的音乐为“一颗犹似充满雪花的粉红色的夹心糖”,虽然这种说法出于讥笑,但却是一种无可否认的事实。格里格本质上是一位抒情的微图画家,他把富于浪漫色彩的甜蜜和一种被称之为北欧人的特性融合到一起。他决非第一位斯堪的纳维亚民族主义作曲家(尽管有时人们常常这样称呼他),但他确实是第一位赢得广大欧洲听众的挪威作曲家。他的钢琴小品演奏时所需要的那种技巧上的质朴无华使他的半音阶的和声特色广为流传。他也爱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空心五度和导音,这些都反映了挪威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刘豪烜 《世界文化》2006,(11):26-26,30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曲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经典的旋律,这便是著名的《D大调卡农》。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至纯至美的《卡农》旋律。《卡农》真可谓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了。1653年9月,在德国东南部的美丽小城——纽伦堡,诞生了…  相似文献   

10.
赫尔岑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政论家和作家,他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古老的贵族世家雅可夫列夫家族。他是私生子,不能继承父亲的姓,但他的父亲很爱他,给他冠以“赫尔岑”的姓氏,即德文“心”的音译,意为“心爱的儿子”。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的影响下,赫尔岑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12.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13.
<正>拉斐尔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父亲是宫廷画师,他从小就和父亲学习绘画,受到了浓厚的艺术的熏陶。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兴趣与天分。为提高儿子的绘画水平,父亲曾带着儿子多处拜师学习。11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给一位画家当助手。1504年,21岁的拉斐尔离开故乡来到佛罗伦萨。极具学习和模仿天才的他,在艺术氛围浓厚的佛罗伦萨简直是如鱼得水,他潜心研究各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之后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具古典精神的典雅、和谐、秀美、明朗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多以圣母为题材。他笔下的圣母,往往就是温良母性的化身,体现了一种世俗  相似文献   

14.
汤姆·林肯当时正在寻觅一个女人,作为能与他同甘共苦的终身伴侣。汤姆的目光落在一位皮肤浅黑的年轻女子身上。她是露西·汉克斯的女儿,又是托马斯和伊丽莎白·斯帕罗夫妇的养女,与斯帕罗家一起生活,因而人们时而叫她南希·汉克斯,时而叫她南希·斯帕罗。1784年,露西·汉克斯在弗吉尼亚州生下了女儿南希后,便抱着她那襁褓中的宝贝儿沿着“荒野大道”,经过坎伯兰加普,来到了肯塔基州。南希的母亲出这趟远门时才19岁,把南希的父亲留在弗吉尼亚州。在润湿的薄暮中,她会朝着裹  相似文献   

15.
一天晚上,我坐在迈阿密职业选手体育馆里观看一场佛罗里达马林队对纽约麦特队的棒球赛。在第七局中场休息时,我注意到坐在我前排的两个人: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和他的父亲。从帽子的特点不戏看出,父亲是位麦特迷,而他的孩子则带着马林队的标志。这位父亲拿正节节失利的马林队和儿子开玩笑,而儿子的回答却越来越尖刻。到最后,马林队的落后已无法扳回时,男孩冲着父亲用稚气的、满是厌烦的声音咆哮道:“我恨你,你知道的!”他愤愤地吐出这几个字,好像不得不一吐为快。然后,他站起来朝大看台走去。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也…  相似文献   

16.
伊扎克·帕尔曼,一位神奇的世界性人物: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不得不靠拐杖走路、不得不坐在椅子上演奏的小提琴家,他以高超而精湛的琴音,赢得了辉煌的声名和全世界的赞誉。人们称他为“小提琴的帕瓦罗蒂,演奏家的马拉多纳或贝利”。他和他的小提琴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乐韵撩人,哪里就卷起狂热的旋风。今年8月,“帕尔曼旋风” 将在中国的上海和北京再次荡起。 帕尔曼是一对波兰移民夫妇的独生子,1945年8月31日他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他当理发师的父亲十分喜爱歌剧,当发现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竟能哼出歌剧中的旋律时,既惊讶又高兴。  相似文献   

17.
王韬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政论家。他曾遍览西学,周游欧洲,考察日本,在著名的牛津大学演讲,辨析中西方之哲学;在日本,他以文会友,诗词互答,提倡学习西方之所长。他是变法图强的先进分子之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王韬原名利宾,1828年生于江苏省甫里县,父亲是位乡村塾师,以教书维持家用,家境十分清贫。王韬从小天资聪颖,喜读诗书,且胸有大志。他9岁时就“毕读群经,旁涉诸史”,写诗作文落笔成章,只是养成了一派落拓不羁的“名土气”。王韬17岁时考上县学第一名秀才,18岁时便赴金陵闹试。但是这位风流…  相似文献   

18.
坚守梦想     
我朋友蒙提在圣思多罗有个养马场。我常借用他的房子举办募款活动,为危机青年项目募集资金。上次活动时,他在介绍我时说:"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让杰克借用我的房子。这故事跟一位年轻人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驯马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从一个马厩到另一个马厩、从一个赛马场到另一个赛马场、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从一个养马场到另一个养马场,结果,男孩的高中学习时断时续。一次,老师让他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正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出生在日本长崎,父亲是一名海洋学家,母亲是家庭主妇。石黑一雄5岁时,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他随父母来到英国。自此之后他彻底地离开日本,待他重返故里时已经是1989年。石黑一雄在距离伦敦20英里的萨里郡的格德福德郊区度过了童年。因为父母当时并无长期定居英国的打算,所以每年都会有远在日本的亲属为他寄来一套日语  相似文献   

20.
提起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在厄瓜多尔家喻户晓,他不仅是厄瓜多尔著名的绘画大师,而且在拉丁美洲和世界画坛享有盛誉。瓜亚萨明于1919年7月6日出生在厄瓜多尔基多市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兄弟姐妹10人,他为长子。他父亲是一位印欧混血种人,工作为出租汽车司机,母亲是印第安人,开设一家糖果小店。当瓜亚萨明降生时,他的母亲给他起了这个印第安名子,意思为“飞翔的白鸟”。不幸的是,由于繁重的家务,母亲过度劳累而早逝。瓜亚萨明对母亲充满了深情厚爱,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这对他以后的绘画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