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讯逼供是发生在执法、司法活动中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渎职犯罪行为。刑讯逼供犯罪不同于一般职务侵权或“非法拘禁”罪,而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刑讯逼供行为既危害公民,又危害国家;必须依法认定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行为。依法认定刑讯逼供罪与非罪的界限。构成刑讯逼供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仅要为被害人恢复名誉,而且要履行国索赔偿法规;对刑讯逼供必须依法予以定罪和处罚,必须加大对执法官员知法犯法打击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早已不陌生,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在司法领域打击刑讯逼供的收效并不明显.本文试图通过杜培武案的产生原由入手,反思冤案的“铸造”过程,以程序正义之名追问冤案的根因——刑讯逼供,以期通过探讨西方沉默权在中国的本土化,为走出刑讯逼供的困境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3.
口供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证据价值,但为获取口供而不惜刑讯逼供显然是错误的。本文通过透视刑讯逼供的危害,分析其现实成因,提出对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诉讼手段,历来是我国严令禁止的,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刑讯逼供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然而,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几年来,刑讯逼供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应当对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在掌握其实质根源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遏止途径,以保证法治社会司法的公正性和文明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从“黑砖窑”奴工的解救、刑讯逼供的整治,到“华南虎照”的鉴定、“三聚氰胺奶粉”的曝光等等,几乎每一次都是舆论通过网络产生全国性影响,进而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民意。某种意义上,便捷快速和成本低廉,已使网络成为重要的民意形成管道。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但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权思想严重;监管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行为举证责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为预防和杜绝刑讯逼供犯罪,立法对刑讯逼供应当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亚洲 《华章》2007,(8):62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内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供的行为,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列有专条禁止刑讯逼供,但是,此类案件仍然是层出不穷.本文将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一下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希望大家能对刑讯逼供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刘涌案改判是为了保障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证据,在刘涌案件中有刑讯逼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改判就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改判是无可挑剔的。刑讯逼供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办案人员认为刑讯逼供是打击犯罪的有效办法,但实际上,其常常  相似文献   

10.
反对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确立沉默权原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另一方面也突现了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刑讯逼供的危害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使用肉刑和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一种行为。在封建社会,刑讯逼供一直是作为公开的、合法的审讯方法存在,历代造成的冤狱举不胜举。新中国成立后.在司法活动中严禁刑讯逼供。1950年颁布的《人民法庭组织通则》就规定,人民法庭及其分庭受理案件后,应当认真地调查证据,研究案情.严禁刑讯。1979年公布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办案一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刑诉法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内容,该内容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不得强迫自证有罪”原则在我国刑诉法中的体现,其对防止刑讯逼供会起到很大作用.“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不等于就沉默权的规定,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在我国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有着深远的历史及现实原因。虽然刑讯逼供已为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践中这种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如何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的现象.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刑讯逼供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相关立法,提出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举证责任倒置等一系列规则.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遏制刑讯逼供,以达到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体制,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刑讯逼供在我国屡禁不止,已成为法治社会进程的障碍,它的形成缘由和现状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话题。在我国,有无罪推定原则却甚少无罪裁判案件,“命案必破”之下命案侦破率颇高。究其缘由,乃是无罪推定的有名无实,行政与司法失衡所致。由此,以“无罪推定”和“命案必破”之较量为视角,探析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影响极坏,危害巨大,其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偏见,缺程序正义的现代理念;无罪推定原则未完全确立,沉默权得不到承认。遏制刑讯逼供须要多方努力,关键是树立人权保护观念,切实保障被追诉者的诉讼权利,在立法上应当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承认沉默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批刑讯逼供案件的曝光,司法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使用刑讯逼供等暴力手段的非法行为再次引起了司法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讯逼供等暴力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刑讯逼供的含义、构成要素、产生因素、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对如何防范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举证倒置"原则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举证倒置"原则是与传统意义上"谁主张、谁举证"的司法原则相对立的,在某些情况下免除原告举证责任的司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案件侦查过程中,一些司法机关采取刑讯逼供等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进而获取有利于指认其罪行的证据.刑讯逼供行为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举证倒置"原则的具体内容、其在防范刑讯逼供行为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完善该原则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刑讯逼供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刑事诉讼问题.其根源包括历史影响,侦查活动对口供的依赖,相关的外部制度缺失及实施刑讯逼供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彻底铲除刑讯逼供现象,则要努力改变历史遗留的思想观念,完善侦查讯问的具体方式,健全缺失的刑事诉讼制度及加强对侦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以达到切实遏止刑讯逼供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内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过了“酝酿——萌芽——提出”三个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江泽民同志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