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字孟德,公元一五五年生于沛国谯(qiáo,音乔)县(今安徽省毫〔bó,音伯〕县),公元二二○年病死于洛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历史上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公元一七五年,任“洛阳北部尉”;公元一八九年,于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起兵讨伐董卓;公元一九二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黄巾败降;曹操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年任兖州牧。后来,曹操采纳了毛玠(jiè,音介)  相似文献   

2.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是东汉三国间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组织、文化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做出了  相似文献   

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革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的一首乐府古诗。曹操(公元155-220)字盂德,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毫县)人。20岁举孝廉。汉献帝初,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向被史家称之为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交战双方,一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袁绍:汝南袁氏一族,自袁安以下,四世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并且袁绍当时已拥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而另一方则是阉竖之后的曹操:他机警过人,应变无方,能断大事,并且已据有豫、兖两州之地,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就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认为,曹操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以“至弱当至强”(袁众十余万).对于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出过怀疑.笔者通过读史,对此也有不少疑点,现将曹操同袁绍当时的军事力量作具体分析,以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观沧海》注:“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辨:①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曹操死的这一年恰是东汉结束的这一年。曹操应是东汉末年人。②魏国是曹操死后,曹丕建立的.之后,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至此,魏蜀吴三国形成。也就是说,曹操死后九年,三国才正式形成,怎能说曹操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呢?  相似文献   

6.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年轻时,当济南相,曾拆毁神祠,后来又把“除奸邪鬼神之事”推广到他所统治的地区内。他在政治上要求革新,反对保守;重视实践,反对空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公元二一六年始称魏王,二二○年病死于洛阳。  相似文献   

7.
曹操(公元155——220年)是我国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一生的事业和文学创作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世族官僚三个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朝政极端腐败混乱,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地方各州郡拥兵称霸,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  相似文献   

8.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9.
<正>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他胸怀宏大的政治抱负,在为官用人上,气量很大,这是一个后人无法抹黑的优点。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出兵讨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陈琳奉命起草檄文,将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问他为什么起草檄文骂自己?陈琳不卑不亢:"箭在弦  相似文献   

10.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操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辞世,丕嗣位为魏王,同年冬,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在位七年,公元226年卒,溢“文”,称魏文帝。  相似文献   

11.
刘昌毅将军(1914-1999),湖北红安人,人称军中"猛张飞"。将军身经千余仗,历险百余次,头、脸、手、腿、腰、背、胯、臀,无一处无战创弹痕。刘昌毅将军原名刘昌义。1945年,将军率部与国  相似文献   

12.
曹丕,字子恒,沛国谯(安徽毫县)人,生于东汉灵帝宁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操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辞世,丕嗣位为魏王,同年冬,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在位七年,公元226年卒,谥“文”,称魏文帝。  相似文献   

13.
虚惊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虽说行军打仗时最忌打草惊蛇.但有时"虚惊"运用得当不但于己无害,反而有益.东汉末年,三分天下.一曲三国藏进了多少人的血泪荣辱.想那长江之上,几叶孤舟,百余草人,着实惊了孟德一场.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孔明却满载而归.这"虚惊"之效,可谓是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中,唐朝廷把镇守西北边疆的军队逐渐都调回内地平叛,边境上只留些老弱残兵。因此,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冬,弥漫黄河流域的安史之乱虽然勉强平定,而西北边地一些民族的贵族统治集团却乘机入侵,或夺取土地,或抢掠财物人口,烧杀破坏,弄得唐代社会继续岁无宁日。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率吐谷浑、氐、羌等族大军二十余万人入侵,兵至大震关(在今甘肃陇西县)。一时  相似文献   

15.
《观沧海》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时写的一首四言古诗。乌桓是曹操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因此,曹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率军北征乌桓,并于这年八月取胜,巩固了后方。此次远征途经碣石山,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经登临过的碣石,面迎萧瑟的秋风,眼观大海的苍茫景象,激荡起昂扬奋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说明〕《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见《三国志·武帝记》裴松之所引《魏武故事》。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是反映曹操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曹操“兴举义兵”诛董卓、除袁术、破袁绍、平刘表,转战二、三十年,消灭了淮河以北大大小小的豪强分裂势力,统一了北方。这是符合历史潮流和当时人民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是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节选来的。它记叙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始末。这次战争是曹操挑起来的。他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接着在公元201年攻刘备,备奔荆州投刘表;公元203年曹操击刘表;第二年入邺,自领冀州牧;公元205年曹操攻南皮,斩袁绍之子袁谭;公元208年曹操为汉丞相,他乘当时威望和得胜之师,追击刘备,东窥孙吴,自以为纵横决荡,攻无不胜,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就爆发了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之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我们讲《赤壁之战》,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为  相似文献   

18.
钟江平 《读写月报》2022,(25):20-22
<正>《短歌行》创作于建安十五年(210),也就是赤壁兵败之后。曹操赤壁兵败之后,回到北方,休养生息,希望重整旗鼓,所以急需大量的人才。功业未就而又充满智慧的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短歌行》的以歌明志、以歌助兴。诗歌如同一曲真切感人的求贤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曹操对人才的急切渴望与诚挚用心。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云:"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而东汉末年,曹操在讨伐董卓联盟中首倡"兵以义动",这虽是在当时特殊"讨逆"条件下提出,但"利动"与"义动"结合观念,贯穿曹操军事生涯始终。"义动"既是曹操胸怀天下、希望结束战乱、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方式,又是达到"利动"的手段。曹操的"义利观"集中体现了身处当时战乱、分裂、中央集权衰落背景下曹操政治、军事思想与切身体验结合,是其理论与实用性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起初,主要战场在黄河流域。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到许昌,利用朝廷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军阀集团实行各个击破。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原。次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计划先占荆州,再取东吴,而后攻占益州(今四州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曹操向荆州(治所在今襄樊市)进军,非常迅猛。七月发兵,九月兵到新野,刘表(八月病死)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于是曹军长驱直入,进取樊城襄阳,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夺占江陵,并乘胜顺江东下,指向东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