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很多高年级段的老师总会有"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反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作业不愿写,没有一点自觉性""单词不会写,课文也不会背,什么都不行""考试总是那么几个不及格,笨死了"这样那样的抱怨。这能全"归咎"于学生吗?教师自身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我们是不是在很多方面,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呢?我觉得英语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艳侠 《考试周刊》2011,(62):64-65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听语文课,不愿学语文,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语文为何受此冷遇?因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缺少情趣;枯燥无味,缺少理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语文失去兴趣。语文课要让人待见,课堂教学必须有情趣、有理趣,让学生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正>先哲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为单词记不住而发愁,为短语记不住而担忧。这些不免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但我们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是否能把英语的学习看作是一种陶冶心灵的乐趣。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  相似文献   

4.
一、运用发散性思维求“新”发散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运用分散组合、引申推导、类比推理、联想想像等方法,从四面八方进行的全息思维,找出多种思路,以求得多种可能的答案。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利于个性的表现,可冲破定势思维的束缚,使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就思维方向而言,发散性思维可分为纵向发散、横向发散和逆向发散。纵向发散,是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推导出几种不同的发展结局、或几种观点结论,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出最能表达中心、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结局或结论。横向发散,是指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生成获取新知的欲望,并将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细读寻味,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情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其实都是在与智者对话;学生与作者之间,是以文本为媒  相似文献   

6.
白月慧 《新疆教育》2012,(11):168-16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趣从何来?十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一点经验,以供同行们的共享: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时代,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教学设计、"意外"的跨学科知识、广泛的参与和无限的延伸,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一、丰富的历史细节历史因细节而精彩。历史课堂上教师引用的历史细节,一般来说都是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这些经过精心挑选、有一定代表性的史料,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我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王月花 《成才之路》2009,(14):43-44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对联:苦坐苦思苦寻苦觅苦药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不展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让人好笑之余不免深思:是什么让作文如此之难?究其根本,就因为缺乏对写作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漂亮”是美丽的意思,你知道它起源于何处吗?古时候,人们用来做衣服的粗丝帛,先要用水洗,然后放在石板上,用棒棰不断敲击,很有点儿像现在一些农村、山区的妇女洗衣服的场景。古人称  相似文献   

10.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闻作文而肝胆俱裂”的作文心理?如何让学生能愉快地走在作文之路上?这一直都是一线语文教师在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年11月号“教学思考”栏目刊载了申立红老师的《因“祸”得“福”》一文,笔者读后非常佩服申老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欣赏申老师不循常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教学精神.但笔者对本文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现将本人的感受说出来,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作文,概括地说是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的“真”从何而来?来自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笔者以为,只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懂生活,感悟生活, 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 便能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写境界。第一条视线.即生理“视线”: 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双手摸, 本文中不想细说。主要谈谈第二条“视线”:用心灵去感悟体验。我的做法是: 一、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体验人间自有真情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孝顺、孝心、孝道”这3组词语,现在的孩子又了解多少?他们习惯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  相似文献   

13.
减轻负担能不能提高质量?开初,我们的思想负担很重。怕学生学少了,怕学生玩野了心,怕…,总之是怕降低质量。因此在减轻负担的时候.“怕”字当头,带着一大堆思想障碍。“怕”从何来?这次通过学习,我们比较认真  相似文献   

14.
彭静 《江苏教育》2006,(3B):10-11
小学生的作。概括地说是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的“真”从何而来?来自作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笔以为,只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懂生活,感悟生活,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便能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写境界。  相似文献   

15.
蒋文 《湖南教育》2007,(6):14-15
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把学生教活,学生渴望能够学活.只有“活”,才能在解题时思路对头,方法简练.那么“活”从何来?  相似文献   

16.
梨花成片,丝柳依依,河北赵县境内的水上浮动着轻絮和娇瓣,柏林禅寺飘来的钟韵回旋着空寂和感悟。路旁偶见牵牛的牧童与荷锄耕作的农夫,其行止是那么从容、问答谈笑是那么随意,毫无芥蒂,毫无隔膜,令我这个双鬓染霜,每日还不得不上满生命发条往前冲刺的都市人好生羡慕。  相似文献   

17.
马瑾 《陕西教育》2010,(3):20-2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坚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替代的。教师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人,那么,首先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影响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重老师,才能达到亲其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人们常说,作文是改出来的。那么,谁来改呢?由教师改?作文的评改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但这样的辛苦工作学生根本“不领情”,不认真看“评语”,也就更谈不上自己去“修改”了。叶老主张改变由教师批改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说:教师只给些引导的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相似文献   

19.
童县城 《学语文》2013,(2):56-57
作文训练中,命题是个重要的环节,好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其提供较为广泛的选材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渴望;能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因此,笔者在作文训练中非常重视命题环节并且坚持原创命题。那么,原创作文命题,题从何来?  相似文献   

20.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作文教学实践,我摸索出激发写作兴趣“三步曲”,即“激其动嘴,激其动手,激其讲评”。激其动嘴激发学生动嘴,首先要进行词汇和素材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这种积累仅靠学生的自然积累收效是不大的,老师要积极进行引导。我主要采用三种方式。(1)“当一次新闻主持人”。学生每天早上到校都喜欢交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把学生这种自为状态变为班级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早读时间先谈一下自己的每日新发现,并对其中典型事件“品头评足”。如有一次新闻主持人谈到“英雄王伟牺牲”时,学生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对美国霸权行径进行抨击,有人对英雄进行了讴歌,有人提出要向英雄学习……“当一次新闻主持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树立了自信,积累了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