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即儒家文化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古代士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入世精神和责任担当。本文将结合文艺理论品味赏析选入中学教材中的三首杜诗,即《望岳》、《春望》和《登高》,学习杜甫的诗歌感受诗人博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对学生精神与道德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和李白一起被誉为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泰华双峰"。几十年前我读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等著名诗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近读《郾城县志》,从明朝到民国六部志书都收入了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相似文献   

3.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古诗《江雪》时,我感觉"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点我做了精心的预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我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们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问完后我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回答:眼前所见到的是毫无生机  相似文献   

5.
《望岳》不是五律何铭《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8则载《让学生多读些古诗》一文,称杜甫名作《望岳》之诗体“是五律”,且“要求学生根据律诗的特点”将打乱的诗句“调整句序”。其他报刊所载亦见有“五律《望岳》”这种提法。此皆误识。一首五言律诗,必定同时具备...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时代的镜子的文艺样式之一的诗歌,应该反映出时代精神来。诗的时代精神是诗的精髓与灵魂,失去了它,诗也就失去了价值与生命。努力反映时代精神,这是一切进步的、人民的诗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高尔基说:“诗人是时代的回声,而不是自己灵魂的褓姆。”(《给青年作者》)别林斯丝说:“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还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与欢乐深深植根于社会与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代表与喉舌。”(《别林斯基论文学》)  相似文献   

7.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用好文本材料中蕴含的习作资源,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古诗言简意赅,深受学生喜爱。古诗中蕴含的习作资源更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天然材料。教学《舟过安仁》时,在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编写小故事。一个学生写道:有一天,诗人杨万里乘舟去看望朋友,来到安仁,突然江上有一条小船引起他的注意。船上两个小孩放下船桨,撑起伞坐在船头。他感到非常奇怪,天又没有下雨,他们为何这样做呢?于是上前询问,结果两个调皮的孩子竟然不  相似文献   

8.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9.
【案例】 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诗人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时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喜悦、愉快的心情。教学这首诗,我抓住了其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运用五步法教学这首诗。第一步:听教师板书《早发白帝城》后,介绍时代背景。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伟大诗人之一,人称"诗仙"。他的诗想象丰富,善于描绘  相似文献   

11.
德莱顿时代的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时期,产生了一种伟大的批评思想,这就是桂冠诗人德莱顿的批评思想,其批评作品显示了这个时代最后的趋向。假如完全尊从本·琼森的观点,那么这里的阐述就毫无必要了,因为他说得很圆满,“评判诗人只是对诗人能力的判断,但仅仅是最优秀的诗人,而不是所有的诗人”。然而,尽管我作为诗人没有资格评判琼森,但我已做过尝试,而且至今结果不算糟糕。在锡德尼和甘辛之间,英国诗歌最伟大时期即16世纪后期的代表是琼森把创作作为人生的追求。通过阅读锡德尼和他同时代的文章,然后阅读琼森的《发现》,就可以了解英国人成熟的批评思想。他把《发现》又叫做《丛林》,其中有很多灌木和死树,当然也有生命之树。在一些地方,琼森只是对同一个平凡的事物用一种更  相似文献   

12.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王萍 《宁夏教育》2012,(10):77-77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所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是我在《赢在校园》中读到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也是让我重新审视自我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当然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算完了吗?未必。教学《石壕吏》,在学生读懂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老师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  相似文献   

15.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文学大师的成就,都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如果光有天分而没有培养,就会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伤仲永》中的仲永。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好的时候,也是培养一个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关键时刻。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诗书气质,让学生的文笔有一个大的飞跃呢?本文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追逐诗意,打开创作源泉诗人顾城在其代表作《一代人》中这样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求知的过程正如在黑夜中前行,而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丽。  相似文献   

17.
引言:《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诗人王勃在年少时应邀到滕王阁赴宴,登上滕王阁后,壮丽美景尽收眼底,于是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慨,胸有成竹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名文章《滕王阁序》的故事。教学此篇文章,我主要通过教学与情景感受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想象的动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点燃头脑...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望岳》(东岳)为古今文人所珍赏,也是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之一。因其名高,研究者甚众。同时,有关《望岳》的教学课例也呈现多元化的风貌。在其鉴赏解读与教学实施中存在诸多争论和差异之处。本文旨在综述此名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探索现状,以便优化《望岳》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读诗札记     
杜甫那首眺望泰山的《望岳》诗,是他早期的作品。末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中表示了诗人怀着登上山巅的愿望,寄托着神往之情,从而流露出壮阔的胸怀,与他立志要做稷契是相称的。语本之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仅仅是借用而已。有的论者却说反映出诗人“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很深”,并加以推阐,指出他的这种思想日益发展,竟成了“一个中毒甚深的典型”(见傅庚生所著《杜诗析疑》。以下凡引傅先生的话,均见此书,不再标出)。我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近于深文周内了。  相似文献   

20.
天堂在哪里?     
泰戈尔(1861-1941年),是伟大的印度诗人、美术家。他的诗集《新月》、散文诗集《古檀迦利》、《迷途的鸟》、《园丁》等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是我一生最崇敬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诗,汲取了印度古典文学和中世纪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丰富的营养,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里介绍推荐他的一篇散文诗《你问我》,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