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册是明代分封制度的重要凭证,是受册封人的身份象征。本文通过对有关金册文献的梳理,并结合出土实物,对金册造办、使用及存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明朝最高统治者依据宗室身份等级不同,册封时分别授予金册和银册。金册由内府银作局造办,翰林院撰文,中书科书写。用金初由银作局向内承运库支取,后由户部收买。诸王册封以授予册宝为核心,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初封诸王的册封仪式在京师举行,袭封诸王的仪式由朝廷派遣使臣至各藩府举行。册封时间嘉靖三十二年之前无定制,之后大多安排在四月。册封仪式结束后,金册即存留于王府。金册用于随葬,仅见于明代早期,应属个案。金册尺寸有严格的规制,明初已定长"一尺二寸"之制,并为以后历朝所遵守,可作为出土封册实物定名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是古代宗室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宗室在其存在的330多年时间里,以其恢宏的皇家气度,在文艺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宋代文化发展的走向和特质,也为明清时代宗室文化提供了一种建构范型。一、宋代宗室文化的辉煌成就(-)文学成就宋代是汉唐文学繁荣后的又一个弘文盛世。宋初帝王多好学,喜为篇什,由此开有来一代崇文之势,宋初宗室在其影响下也多“善书翰”、“好吟咏”。至北宋中后期欧阳修等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使北宋文坛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时期宗室中涌现出以赵令峙为杰出代表的一…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有好多条古老的胡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讲不完的动人故事。笔者曾因家里拆迁而搬进大羊宜宾胡同一个亲戚家的房子,后来翻阅史料才知道这条胡同凝聚着历史的幽香。大、小羊宜宾胡同位于北京东单东面、建国门西北面,明代叫杨仪宾胡同。在明代,宗室诸王的女婿称为仪宾,这是对上层的尊称。普通百姓只知道驸马,知道仪宾的很少,所以长期口耳相传就走样了。有的学者以为是由大羊尾巴(读"以巴")和小羊尾巴改为大、小羊宜宾胡同的,其实有误。谈到大、小羊宜宾胡同的历史,不能不提到"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  相似文献   

4.
高换婷 《历史档案》2003,(3):91-95,101
宗室人口迁移是清朝皇族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嘉庆年间闲散宗室大规模的迁移行动,缘由复杂,举措周详,颇有影响。本文就此试作述评。  相似文献   

5.
洛阳西朱村大墓中出土大量石牌铭文,其中"朱绶"一词尤其值得重视。绶即绶带,其在汉魏时期是区分官员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曹魏百官绶带主色大致遵循赤、绿、紫、青、黑、黄的排序。就朱绶而言,从汉至魏适用范围皆为诸侯王,尤其是宗室诸王。女性方面,主要适用于皇后与淑妃之间的后宫女眷及长公主。其余人除非恩赐不得佩戴。结合西朱村大墓出土的实物圭和石牌铭文"玄三纁二""平上黑帻""黑介帻""武冠""袿袍""蔽结""云母犊车"等物品的适用情况,以及配套物品"自副"的现象,可以看出该墓等级为诸侯王级别。从墓中男女用品皆备的现象,推测该墓可能为某曹魏宗室诸侯王夫妇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6.
明代宗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在政治上受到诸多猜忌与限制,但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仍然为他们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有明一代,宗室中长于书画者颇多,仅《画史会要》《续书史会要》《历代画史汇传》所载就不下五十位。然而,由于改朝换代等原因,被艺术史遗漏的明宗室书画家也不在少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朱成鈠《停舟观雁图》,在明代宗室书画中算是创作水平较高的作品。然而,关于朱成鈠其人,艺术史却一无记载,其生平事迹也仅见于《明史》《明实录》等少数典籍。本文通过对朱成鈠生平事迹进行梳理与考证,并对其目前仅见的《停舟观雁图》等两件传世作品进行探讨分析,力图使学术界对这位被艺术史遗漏的明宗室画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吸引更多学者对朱成鈠及明宗室艺术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灿 《历史档案》2020,(3):96-104
嘉庆十七年(1812),因见宗室中不思进取者多而难以约束,嘉庆帝决意推行宗室移居盛京之事。为使天潢宗支回归故土后生计得到保障,特命建盖宗室营房,给予安家费、地租银等优待,以期宗室沐化善俗,安居立业。然而"发遣"与"移居"界限不明,一度使宗室人心浮动,引发混乱。宗室营设有弹压司员严格管理,却未能阻止宗室犯案扰累地方。至道光朝,随着八旗生计恶化,为免营房闲置空耗资产,更多获咎改移居宗室被送往盛京,几致宗室营成为"罪宗"及其亲眷的"聚集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相关档案,在考辨嘉庆十八年移居宗室身份的同时,梳理宗室回京与续行移居的系列政策,把握嘉道时期盛京宗室营人员增减变化的动态历程,并尝试对移居推行后在充裕宗支生计、教养闲散成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的实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代宗室前后地位的升沉变化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宗室政策,本文着眼于考查唐代前期的宗室政策。从唐高祖到唐玄宗之间,中央政府对宗室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加以管理,一方面是衣食租税的优厚的眷顾,另一方面却是严密的防范,这条主线贯穿于唐代前期。唐玄宗时的防范措施达到了极致,这为后来宗室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彭海涛 《兰台世界》2011,(11):15-16
负责宗室案件的常设机构为廷尉、中尉、大鸿胪及宗正,以及宗室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皇帝会派出自己的使者干涉案件的调查与审理。到东汉时,宗室庞大,远支宗室的司法特权几近消失,其社会地位已接近于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10.
皇家家族的家谱称为玉牒。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系统保存下来的皇族家谱.也是中国最大的家谱,共100册、现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清代玉牒研究者陆可平说,玉牒共分三种.第一种为帝系玉牒,将皇帝直系子孙单独编纂成册,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种为宗室玉牒,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本支,其直系子孙的繁衍状况记入其中。修纂时活着的或新出生的用红笔书写,死亡者改用墨笔书写,即所谓“存者砾书,殁者墨书”。第三种是觉罗玉牒,以塔克世的伯叙兄弟为旁支,称其子孙为觉罗。宗室玉牒都用黄绫作封面,觉罗玉牒都用红绫作封…  相似文献   

11.
负责宗室案件的常设机构为廷尉、中尉、大鸿胪及宗正,以及宗室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皇帝会派出自己的使者干涉案件的调查与审理.到东汉时,宗室庞大,远支宗室的司法特权几近消失,其社会地位已接近于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12.
三、清代王府的历史演变 有清一代,分封了百余位宗室王公和170余位外藩蒙古王公,自顺治登基至清帝退位的268年中,清朝在京城前后共出现过120余座宗室王公府第,其中贝勒以上级别的府邸有70余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着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资料丰富,学界也不断为之补充,其中不少涉及蔡王房,但仍有未尽者.笔者发现<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蔡王房有高宗时期李冲寂者,资料颇为混杂,且<旧唐书>卷六十<宗室>、<新唐书>卷七十八<宗室>均无涉及.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宗室喜好藏书,其藏书家之多、藏书数量之巨,为历代所罕见。宗室的藏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藏书习文,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宗室文人与学者。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的人口问题,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为中外学者所瞩目。笔者由于工作之便,翻阅了许多与清代前期宗室人口问题有关的档案,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因而草成此文,希望专家学者指正。文中所论清代早期宗室,系指从天命至雍正五代。为简明起见,其辈份概以该辈皇帝的年号代表。另外,虽然对一个家族人口统计,应当包括家族直系亲属及配偶,但清代谱牒只收记宗室所生的子女,后、妃、妻、妾等,不作宗室成员论,因而缺乏完整的连贯的记载,所以,本文不涉及皇帝的后妃及宗室成员的妻妾。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宗室允禧贵为皇子,才华横溢,却虔诚尊崇佛教。允禧的经历在宗室文人群体中颇具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和皇室成员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孟繁勇 《兰台世界》2014,(11):12-13
清代宗室允禧贵为皇子,才华横溢,却虔诚尊崇佛教。允禧的经历在宗室文人群体中颇具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和皇室成员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金宋诗》及《订补》的收录,本文借助多种文献考证宗室诗人多迭334位,按世系排出名单,并校正《全宋诗》中的部分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