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信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广州作家千夫长和北京写手戴鹏飞各推出一部4000多字的小说,两人都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全国首部短信小说".国人对争第一向来是上瘾的,因为"为首"和"为副",其影响、地位和命运,往往有天壤之别.韩非子虽然提出过"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但那是说给竞争对手们听的.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谁都想"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才冒出来一南一北两个"首部",一对"第一".  相似文献   

2.
现在在任何网站中只要在搜索栏中键入"畅销书"三个字,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会查询到上千个有关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在任何畅销书排行榜中都可以看到一本叫做<哈利·波特>的儿童小说.为什么一本儿童小说有如此强劲的势头?带着这个疑问我进入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一脉,传承下不少"四大"。我们最熟悉的有"四大发明"和"四大美人"。道家把"道、天、地、人"并称"四大",而佛家有"四大皆空"之说,简直是吐道家的槽。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也流行四人组。《倚天屠龙记》里少林寺有四大神僧"见、闻、智、性",《天龙八部》里则有"四大恶人",依次是: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和穷凶极恶。我高中时有个同学,偷偷摸摸看完小说后,想依样排个"四大狂人",可是苦于所掌握的成语资源有限,最后只排出狂妄自大和丧心病狂,缺了中间两大。《西游记》里有"四大天王",香港也有"四大天王"。后者被王朔评为"四大俗"之一,另外三大是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但金大侠的太极功夫了得,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离世之前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特别强调了文化自觉,对文化自觉做了一番阐述.从文化自觉引出了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并用这16个字亲笔题字给母校的百年庆典.  相似文献   

5.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九届五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文化设施前加上"公共"两个字,这是第一次.笔者认为,"公共"两个字的增加,标志着我国档案馆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给档案馆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以来,唐诗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唐人小说之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至于唐人小说中"用诗"这一普遍而别具重要意义的现象,研究者却寥若晨星,而对其作系统而全面研究者,则更是前所未见。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了崔际银的博士论文《诗与唐人小说》(以下简称"崔著")令人耳目一新。 品读"崔著",窃以为,可述者有三:  相似文献   

7.
宗洁 《现代出版》2001,(3):53-53
现在,在很多书籍中,使用"其"字过于随意,似有泛滥成灾之势.笔者曾对两本科技书进行统计,其中一本出现98次"其"字;另一本出现62次.  相似文献   

8.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杜牧《樊川文集》卷一六《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第二启》、《第三启》的次序窃以为误。《第一启》没有提到"湖州",既然"上宰相求湖州",而第一封信竟通篇未予提及,于情理不合。《第一启》之末云,"词语烦碎,频于尊重","频"字似非第一封所宜言。《第三启》之首云:"某去岁闰十一月十四日,辄书微恳,列在长启,干黩尊重,乞守钱塘,以便家事。自叹精诚不能  相似文献   

10.
说“绥”     
本文对■俈柲冒、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中的"■"字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字当读作"绥",指古代的一种旌旗■,俈柲冒之"(率)■(绥)"指先行引导之绥。在此基础上,认为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两件有箍殳,应该是当做"绥"的旗杆来用的。殳自古有有刃和无刃两种,本文认为古代的"绥"应当是在无刃殳上制作而成,而不会在有刃殳上制作。同时指出河南汲县水陆攻战纹鉴画像中首部无戈矛的旌旗就是"绥",曾侯乙墓竹简中的"晋杸"应为北方晋国或晋地形制的"殳"。通过实物比对,最后指出有刃殳起源于南方,属于南方文化传统;无刃殳起源于北方,属于北方晋地的文化传统。南方称有刃殳为"殳",无刃殳为"晋杸";北方称无刃殳为"殳",有刃殳为"锐殳"。后世不解,遂将二者混为一谈。注释中还对楚简遣策中所见之"中干"和"羊车"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廖杰 《档案管理》2000,(3):42-43
一 <资治通鉴>的编纂程序是相当科学的,纵使是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其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首先,是各人熟悉史料,然后加以分类编成"丛目",编好"丛目"以后,才能起草"长编",后删削"定稿",即"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①,后"一出君实(司马光字)笔削"②而定稿.  相似文献   

12.
翻阅2001年第4期<书屋>杂志,被目录中一篇人物访谈所吸引.该文标题是<关于<杜高档案>的问答>.并不是标题中涉及"档案"两个字而被吸引.说实话,这些年从社会媒体中读到这两个字早已不足为奇,"红色档案"、"兰色档案"、"解密档案",似乎这两个字有神奇的揭秘功效,可以替代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调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作者李辉.  相似文献   

13.
"业内人士称,……""××部门某相关人士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近几年,这种对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隐匿成为不少媒体的时尚,而更突出的表现是,不少新闻作品连来源也是"匿名",甚至通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来源。"匿名信源"盛行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它对媒体的传播效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编辑应是个杂家,编辑质量则是刊物的生命.学术杂志是如此,一般的通俗杂志亦是如此.而对于文化刊物来说,就更需要"杂家"式的编辑.笔者是干编辑工作的,正巧有位朋友在南京某刊物负责一个专栏,因此常常早早地收到朋友带来的样刊.笔者自幼喜好戏剧,该刊有一专栏名"戏剧大舞台",笔者更是期期必看,由此也发现不少问题,而"找魏绛"正是其中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15.
早就听人说过很久以前曾有人把编辑称作"杂家",笔者以为这是个比较贴切的称谓.倒不是看中了"家"的头衔,而是对其中的"杂"字稍有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潘务正 《图书馆杂志》2011,(12):90-91,112
上海图书馆藏《沈文恪公书札》(以下简称《书札》)一卷,封面题"沈文恪公书札",扉页有"敦说堂藏"四字,未署著者姓名。图书馆著录为:线善25977,清抄本,作者沈德潜。笔者未见原书,仅见扫描照片,连封面共47张,无书口,无边框,行草字体,每页行数及每行字数不定。有破损,文字亦有残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的"天问" 对于新闻媒体的"深度报道",南方某刊物作为2007年的业务课题,在版面上做了一次追根寻源式的公开探讨.讨论主持者使用了"天问"这个璀璨的字眼:读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兴趣,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来阅读这些与他们自己并无实际或直接瓜葛的长达6000字的故事?主持人再以各地媒体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队伍构成为例予以肯定:华商报在去年底刚刚成立了深度报道部,记者12名,以调查性报道为主;成都商报、华商晨报、潇湘晨报等都表示正在推出,或想要推出全国性调查性报道的版面;新闻晨报与大河报的机动部,更强调速度;新京报的记者队伍是全国调查性报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记得二年多前,某报登载卜一篇文章,正标题为<新场:古意盎然>,副标题是<南汇"沉睡的美人"将被唤醒>.文章说:"上海有一个镇,60%以上的民房为清代及民国时代所建,至今尚有明代建筑一处,清代建筑十处,还有众多的古桥、古寺、古树,可谓天生丽质,经过岁月销蚀,但风韵犹在."这篇文章以及其后引发的一连串相关报道,与其说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古镇"美人",不如说是唤醒了蕴藏其中的一段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9.
微博著作权没有免费的午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微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微博陷著作权风波 今年情人节前,有网友一时兴起,在微博上写了一篇送给老婆的微小说.仅仅140个字,将过往恋爱的美好瞬间串起,写得情真意切.该网友将小说贴到微博上只是想让老婆看到,没想到第二天就出现在某报刊的情人节微小说专栏里.①  相似文献   

20.
与许多期刊杂志相比,在反映读者之声方面,贵刊有自己的优长和特点。一是选登读者之声有一定的广度。如1986年贵刊第1——11期共摘登读者来信146件,平均每期摘登13件多;而非摘登一、二件应付.二是取其精华,长短结合.摘登的来信,从十几个字一句话到六、七百字长短都有,可以看出,编者是在仔细阅读通篇来信的基础上,取其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