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省新平彝族自治县的哀牢山下,生存着傣族一个重要的分支——花腰傣。农历新年正月十三,是花腰傣的一个重要节日“花街节”。赶“花街节”、吃秧箩饭是花腰傣青年相互认识、挑选情侣、谈情说爱的盛会。可以说是花腰傣的情人节。它来自于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在漠沙镇大沐浴寨子里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女的叫刀玉,生性善良,美艳如花。她每天都要做一些好吃的糯米饭、烧黄鳝、腌鸭蛋,用芭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中,衣饰最华丽,艺术色彩最浓,最具有贵族气息的民族服饰,应属于花腰傣女子。她们以青黑为衣裙底色,用红、黄、紫、绿丝线绣成宽阔花边围系于腰间,头上、胸前、手上系满了精巧的银饰。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他们聚居在云南省南部。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居住着13个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口占全州的1/3。在傣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包围中,西双版纳的穆斯林仍保留着祖宗遗训和伊斯兰的传统。西双版纳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两个村寨。当地的傣族称他们为“帕西傣”。“帕西”本意是  相似文献   

4.
节日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加速剂”。节日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始终与人民的理想、心理、审美、价值观等紧密相连。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节日文化作为文化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关注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窗口。基于此,该文以傣族节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傣族,探究傣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着重探析傣族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以进一步认识节日文化特色,增强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文摘     
傣族习俗:纹身纹身是傣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傣语称为“夏墨”。纹身时用针刺入皮肤,刺后用一种紫黑色的植物液涂在上面,被刺部位便留下永不磨灭的花纹图案。过去傣族男子十一二岁都要进行纹身。由于纹身时每次只能纹一小处,若纹全身图案,大约要经过10年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一痛苦而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马王堆女尸所裹的第十八层服饰不是“冒”,它同第八层服饰一样,同为“”。第十九至二十层为袭时所穿服饰,第九至第十八层为小敛时所裹服饰,第一至第八层为大敛时所裹服饰。从出土资料来看,该墓主人死后还进行了设瞑目、设笄、设握、屦綦结跗等诸多礼仪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代丧葬礼制,只是在继承周代礼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变迁,礼制在汉初发生一些变异的具体体现,这和汉初实行的衣服车旗制度等“与民无禁”的政策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谁也无法否认,中国南部边陲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那些独特的干栏式民居及与之相依存的民族风俗,是一份绵延已久的丰厚化遗产。目前,这一地区仅存的大约300座风貌较完整的傣族村寨,正在受到外界化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面临着有形遗产改变、无形遗产消失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8.
李玉梅 《职业圈》2007,(9X):121-121,105
文章从“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议论文的躯体、论证是议论文的服饰”三个方面论述了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议论文、学习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在文章中的位置、作用和相互关系;掌握议论文“三要素”在文章中的具体要求,将其较好运用到议论文的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相似文献   

9.
赕佛作为傣族信众日常生活的核心宗教实践,对傣族信众的思想、行为、观念、心理都产生深刻影响。傣族传统社会虽赋予男性在宗教组织和政权方面的主导地位,但傣族女性个人和集体上长期持续赕佛,构建自身的宗教行为、意义和补偿,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进行反击。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在汉魏以来服饰赏赐的渊源基础上,融冶胡汉因素,形成了颇具时代特征的官僚服饰赏赐之制。而其从初唐就开始表现出与官常服制度交汇的特点,并逐步与当时的职官制度局部合流,形成了唐代所谓的“赐紫金”、“赏绯银”的制度,其影响延续至清代而未绝。  相似文献   

11.
李云龙 《职业圈》2006,(7):29-30
本命年的大红服饰这几年红火了,到处都能见到卖的。但是如果时间倒退到三四年前,想要买齐本命年的服饰,还得跑上好几家店。是谁最先发现了本命年服饰的商机,炒红了“本命年服饰专售”这个概念呢?记者特地找到了京城首家本命年服饰专卖店的开创者,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慧眼识金山,逐步扩大经营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两年多时间,她从中收获了近百万元财富。主人公巧借民俗赚大钱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创业启示呢?《穷爸爸·富爸爸》里面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存在银行里的钱。  相似文献   

12.
紫枫 《文化交流》2004,(3):65-67
因传承“奉帮”风格起家,已具有10年西服生产销售历史的浙江宁波侨蒙服饰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经营得相当成功的企业。但令人惊异的是,年仅35岁的属于道地的“奉帮”体系的服饰创始人陈海滨,却不是奉化人。陈海滨的故乡义乌大陈镇,他的母亲就是大陈镇服装业的最初创始人之一,陈海滨在读高中时就与服饰业结下不解之缘。1989年,20岁的陈海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的路闯自己的天下,来到义乌开了一家皮鞋商店。1992年,他看到西装在我国悄然盛行,市场异常火爆,便当机立断,停下了正做得很红火的皮鞋生意,改做西装买卖。接着,志向远大的陈海滨,经…  相似文献   

13.
鞋履史话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中,鞋履文化是可以自成体系的。对中国鞋履进行文化寻根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古人将服饰分为上衣、下衣、足衣三类,“足衣”即鞋袜。古汉语中的“袜”字同“鞋”字一样,形体中也含有“革”字。“革”的本义即鞣过的兽皮。“鞋、袜”二字中均含有“革”字,表明造字之初的那个年代,它们都与皮革有关。其实,最原始  相似文献   

14.
听说康巴藏区服饰文化非常独特,特别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更是康巴服饰文化的翘楚,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最近有机会出行,千里迢迢来到康巴腹地玉树州。没想到,在眼花缭乱的赛马节上,那豪华和精美的玉树服饰让我大饱一回眼福,同时也结识了一对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尼玛吉和她的姐姐永嘎拉毛。隆重华丽的玉树藏族传统服饰表演节目,是在赛马节的最后一天举行的,这是节会的高潮和华彩段章。其实此前几天的歌舞比赛和从各地聚来的人们的节日盛装,已经让人大开眼界:康巴玉树藏人的服装奢华而雍容大气,男人的藏袍都以虎、豹的真皮镶边,…  相似文献   

15.
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实践中,工艺的传承不再是传统主体与文化的互动,而是身体、具身心智、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耦合的过程。笔者以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来探究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强具身性的特点,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主体身体的隐喻与缺失。而身体动作和身体能力能够铸就心智特殊的品质,进而提出从身体价值、具身模拟、具身体验和具身交互中通过发挥身体作为认知中的“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不同的功用,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身体的复归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景真八角亭     
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勐遮景真八角亭是一座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它座落在母乌龟山脚,东北面是傣族聚居的景真和曼糯寨;村子背后是千亩茶山:南面是流沙河的上游南卡河;西面是景色绮丽的景真湖,传说中的楠木诺娜七姐妹曾在湖中洗澡,傣族小伙子召树屯也是在这里遇上了孔雀公主的;对面6公里的群山之间是人工“天湖”——勐帮水库。如果说,景真八角亭是屹立在景色宜人的湖光山色之间,那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八角亭造型独特,具有汉傣两个民族建筑的特点。亭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高22米,亭基长宽约为8.25米,亭身纯用木料构成,共有10层屋檐。亭顶安了一个直径1.7米的铁制伞帽,伞帽顶端又立一圆木,圆  相似文献   

17.
我是搞京剧服饰艺术的,通过多年的舞台服饰设计工作得出一点经验,一台戏的成功与否与服饰有直接的关系。 服饰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取决与剧情和戏中人物的性格、身份还有它的历史性。它也不同于生活服饰,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再现历史是京剧服饰的手段之一。京剧的剧目大多是历史剧,除了文革期间的一些样板戏和少数新编现代故事外,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搞服饰艺术的人不光会一套方法和  相似文献   

18.
刘昕 《生态文化》2013,(5):58-58
茶自古以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饮料。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习俗在我国也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不同,有着“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自然差异。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法,尤其爱喝奶油茶;云南则“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藏族爱喝酥油茶,傣族爱喝竹筒香茶,蒙古族爱喝奶茶,白族喜好“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山东曲阜开展的修学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海外的不少“洋书生”。开学第一天,旅游者穿上阔袍广袖的古代服饰,头戴四方型的“卜帽”,手拿折扇,扮成古时的书生,来到孔庙的杏坛,参加开学典礼。据说这里原来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早的讲坛。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鲜见白发苍苍者。傣族人自己对此的解释是,这与他们的洗头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傣族人洗头非常讲究,用皂角为头发去污后,还得放进已经发酵几天的淘米水中浸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