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中国外文局的全体工作人员悲痛万分,情不自禁地聚在一起学习、缅怀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丰功伟绩。人民画报社的同志还追忆起邓小平同志为《人民画报》创刊40周年题词的情景。《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创刊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一直关心着这  相似文献   

2.
沈苏儒同志的来稿向我们外宣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和盼望——加强传播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他在阅读了杨正泉同志的《我与广播》后,对杨正泉同志注重广播理论的研究深有感触,认为在我们对外传播系统缺乏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他希望外宣工作者,不一定要工作了三四十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去把自己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而应随时注意去做。我们《对外大传播》杂志,是外宣工作者笔耕的一块园地。我们响应沈苏儒同志的呼唤,注重传播理论的研究。同时,我们也要按杨正泉同志向我们提出1998年工作重点第九条时所指出的那样做:加强对书刊外宣传播理论的收集、选择、整理和出版工作,大力提倡和加强业务理论的研讨,并将其体现在《对外大传播》杂志的内容上。在此,我们也号召外宣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把你们宝贵的经验、丰富的实践,上升到传播理论的高度。《对外大传播》将是你们的一个阵地,随时等待着您的来稿。  相似文献   

3.
1951年,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爱泼斯坦去世后的日子里,凡是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为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2005年6月3日上午,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爱老做了最后的送别。我们在网上浏览,截至2005年6月9日,可以看到整屏滚动的关于爱老的信息,足足有145,000条。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老的怀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本刊特推出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以让我们为尊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老送行。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10,(8):54-54
2010年7月8日,《人民画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庆祝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60周年。与此同时,《人民画报》图片藏画展也在此拉开帷幕,人民画报书画院揭牌成立。  相似文献   

5.
竹内实先生是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及中国问题研究,著述有《中国的思想》、《现代中国的思想》、《毛泽东》等多种。人民中国杂志社金丹实同志受本刊编辑部之托访问了竹内实。在两个小时的轻松愉快的交谈中,竹内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中国研究历程,坦言对中国现实的新认识,提出了对向外报道中国的希望。这里发表的是由金丹实同志整理的竹内先生谈话的全文。  相似文献   

6.
与鹤共舞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惠民同志是原中国日报社的高级编辑,1951年—1957年曾在外文出版社任英文翻译。1990年他从中国日报社退休后,成为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社外翻译,近几年译著颇丰。他翻译的《孙子兵法与评述》(英文版)已于1995年10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字斟句酌。他曾计划在10年之内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这本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壮举,可惜事业未竟人先去。为了纪念这位成就突出的老翻译、老编辑,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7.
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恢复了邦交,这在当时是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亲自送给田中一册线装本的《离骚》作为礼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新闻媒体都刊登了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8.
陈日浓同志是我住对外刊物《人民中国》和《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30多年的老同事。他的新闻作品选集《从霉域到海峡》最近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欣喜之余,也产生不少感想。  相似文献   

9.
一个昔日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奴,今天成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经历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在他身上折射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1961年,毛主席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他。周恩来总理在听完他的汇报后说,“热地同志的发言很好,他说得对呀!” 1989年建国40周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关切地向他询问西藏的情况。他曾到胡耀邦同志家中倾心长谈,胡耀邦同志送给他两卷《鲁迅书信集》,并亲笔在扉页上题诗。 1990年夏天,在北京开会的热地被江泽民同志请到了办公窒,江泽民同志特意向他征求去西藏的时间,热地说: “七月。”江泽民同志当即拍板:“好。” 1988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从此,热地与胡锦涛同志朝夕相处、共事多年。作为一名藏族民族干部,他亲身感受了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五一”前夕,中国外义局被一个大喜讯所振奋:《人民画报》社记者杜泽泉被光荣地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杜泽泉同志能够荣获这一称号,是因为他热爱对外宣传工作,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平凡的记者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  相似文献   

11.
正电影《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自费在英国三大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只为还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今年夏日,有一位中国人自掏200多万元,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的英军战俘和他们的后人,他计划把这段快被人遗忘的历史拍摄成纪录片《The 828 Unforgotten》,预计在明年10月26日上映。他叫方励。他对"里斯本丸"念念不忘方励,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从1970年第七期《人民画报》开始审阅画报的整本稿件,一直到1974年初,身患重病才不再审阅,整整3年多,期期审阅。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尤其是在全国大动乱期间,与“四人帮”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紧张之时,他还要连夜审阅《人民画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这说明周总理多么重视以对外宣传为主的《人民画报》(外文版为《中国》画报)的作用。当时,人民画报编辑部在每期杂志的文图编辑完成后,将全部稿件,从封面到封底,按画报开本、设计版样,贴好照片和文稿,主送中联部、并送外交部审阅,然后画报社根据两部审阅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日本早稻田大学赵新利由于研究方向为"中国对日宣传",我从2005年在《人民中国》杂志社学习时,就十分关注当时的《对外大传播》,几乎每期必读。而今,我虽身处海外,  相似文献   

14.
王琳,与共和国同龄。参军后驻守“珍宝岛”。历经6年脱下军装,彷徨之际得林业局垂顾,遂入林海耕耘而不疲。在任辽宁省实验林场党委副书记时,因组织和参加职工文化活动总是身先“士卒”,竟把自己修养成文艺爱好者。常以森林及生态环境为镜,描摹图鸦,偶得小乐;散文《说榆》获林业部优秀散文奖,《绿色的追求》获“绿叶杯”全国文学征文三等奖。散文集《晴雨》虽属丑鸭,却也留下一串真诚的脚印。  相似文献   

15.
滕发 《生态文化》2007,(1):F0002-F0002
王林,与共和国同龄。参军后驻守“珍宝岛”。历经6年脱下军装,彷徨之际得林业局垂顾,遂入林海耕耘而不疲。在任辽宁省实验林场党委副书记时,因组织和参加职工文化活动总是身先“士卒”,竟把自己修养成文艺爱好者。常以森林及生态环境为镜,描摹图鸦,偶得小乐:散文《说榆》获林业部优秀散文奖,《绿色的追求》获“绿叶杯”全国文学征文三等奖。散文集《晴雨》虽属丑鸭,却也留下了一串真诚的脚印。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18日(当地时间),中国外文局所属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社长吴永恒因突发疾病在墨西哥城不幸逝世,引起中墨双方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吴永恒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拉美大地,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是外宣期刊本土化事业的开拓者,为推动中拉、中墨友好交往作出重要贡献。4月2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祖国,我在拉美大地为你放歌》为题报道了吴永恒同志的先进事迹。4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吴永恒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外宣干部,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外宣事业,精神伟大,事迹感人。要开展向吴永恒同志学习活动,以此激励外宣干部勤奋工作,为国奉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评价吴永恒同志"是一位最富热情、最有能力、最善于沟通的对外传播工作者,是出色的民间外交家。"连日来,中国外文局广泛开展了学习吴永恒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的活动。我们于此刊发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和中国驻墨西哥大使曾钢两位同志的文章,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18.
提起《人民画报》,许多读心里都蕴藏了一份珍贵的记忆。建国以来,《人民画报》就以一幅幅精美的黑白照片滋养着自己的读。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这份创刊于1950年的刊物投注了极大的关怀,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为之题写的“人民画报”的刊名,那熟悉的字迹至今让人感到亲切。  相似文献   

19.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诺基亚公司委托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选十位亚洲艺术家,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农民缪惠新得以入选,他那纯朴、憨厚的巨幅彩照刊登在杂志的插页,并对他进行了简要介绍:“缪惠新,1959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位仍在勤劳耕作的中国普通农民,但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其独具特色的民间绘画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几年来,他已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以及自己的祖国举办过多次画展,不少作品被私人收藏家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