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早期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近代中国要自强,必须要有自强的人才;要培养自强人才,必须改革科举制.他对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2.
郭华 《考试周刊》2011,(27):36-37
李鸿章是近代外交的代表,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在整个古代中国的教育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选拔人才,高考制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众多学者在研究科举制和高考制度后发现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科举制和高考制研究中国选士制度的变迁,通过研究科举制的利弊,把科举制与当今的高考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当今的高考改革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被确立以来,历1300年而不衰。近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科举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05年被明令禁止。它对社会政治、思想及文化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可概括为:1.摧残士子,造成了近代人才的缺乏;2.败坏士习,加深了近代政治的腐败;3.窒息思想,延缓了近代政治改革的进程;4.禁锢智慧,影响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科举制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1894~1897年他在视学贵州期间,创设官书局,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学制,培养近代新式人才;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推动了贵州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轨,为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1894~1897年他在视学贵州期间,创设官书局,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学制,培养近代新式人才;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推动了贵州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轨,为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关键人物,他因出卖维新志士、抢夺革命果实、推行洪宪帝制等为人们所诟病,也因在天津小站练兵、推翻封建帝制和在统一南北中国中有所作为而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在清末新政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他提议废除科举制,大力兴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倡导教育改革,提出壬子学制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教育、文学乃至社会心理诸方面都有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已有不少论著加以分析评价,并多认为科举制在中国教育史上作了大孽,其罪状罄竹难书,对后世流弊无穷。这些批判确实不无道理,今天,我们对科举制某些流弊(如轻视实学、举业至上等)也还有继续肃清的必要。然而,对科举制这份巨大而沉重的历史遗产,有无可以批判地借鉴之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考试取士的平等精神与以往的选举制度不同,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即按考试来挑选人才,以成绩高下决定考生的取舍,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平等原则。当然,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平等”只能是有限的平等,科举制也一样。但与封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之抡才制度,而新式学堂体制则是近代育才制度,两者在性质及功能上存在很大差异。清季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实行的学堂奖励出身制,将传统科举制之抡才制度与近代学堂之育才制度简单  相似文献   

13.
杜亚泉的教育救国思想及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以科学报国、教育救国的先驱 ,毕生致力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视教育为救国自强的根本 ,为推进社会进步最有效的途径。他开办学校 ,主编杂志 ,编撰教科书 ,著书立说 ,力图造就有觉悟、有良好品格和素养的新型国民 ,并提出了一套改革教育体制的方案 ,对近代教育结构的领域及功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中国近代社会深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确是一位相当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创建湘军和攻灭大千天国的战争中是主帅,在洋务运动中,他不仅身体力行,屡建功业,并且提从重用、保荐丁一批以加强海防、办理洋务著称的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沈葆桢等,在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事业中,他又是莫塞入和开创者之一.现仅就他的消防思想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一、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和自强御侮息想没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就不会有自强御侮思想,没有自强御侮思想也就不会有积极的海防思想。早在鸦片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考查了中国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选拔制度之比较。事实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深受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是中西方政治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略谈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西传及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28-33
黄遵宪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民间组织,民间力量弱小,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衰落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缺少政治制衡的力量,专制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要挽救民族的危机,必须建立民间组织,发展民间力量,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他设计了成立学会、开办保卫局、民办学校、兴办报纸等发展民间组织的具体措施,其理论和实践对近代中国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同20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马相伯也认为兴国在于振兴教育。他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六旬,个人力量有限,势不能久,乃请托耶稣会团体办学,传授欧美新知识,以应救国之需。1900年8月,他将其长兄马建勋所遗松江、青浦3000亩田…  相似文献   

18.
谈到李端棻,人们往往称赞他首倡创办京师大学堂之功,对他提拔人才、倡言变法的论述也很多,但是当前关于他对中国近代学制改革贡献的研究却不多。通过分析近代学制的演变,认为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实为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考试的故事     
科举 有人把科举制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也有人把科举制看作近代中国落后的罪恶之源.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科目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个创举,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一样,具有世界意义.它从公元7世纪的隋代诞生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废止,中间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0.
邓俊康 《考试周刊》2014,(89):23-23
清末取缔科举制有诸多原因,面对时代使命和当时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的不足才是废除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