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达 《成才之路》2009,(6):I0003-I0003
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超过4000人报考,最后只录取75人。绝大多数怀揣明星梦的考生遭受重创,很多人在发榜处痛哭。读到这一报道,心里挺不是滋味。我有点不明白,高考是国家统一行为,为什么电影学院的考试如此受百姓和媒体的追捧?难道选拔未来的明星比选拔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等专业人才更重要吗?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分析了构建国家安全环境的重要性、构建方式以及影响国家安全环境的因素等,同时通过德国的统一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形成过程,来说明国家为了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最希望构建的一种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考政策有很大的区别:博士生一直实行由招考单位自主选拔的招考政策,国家只出台指令性的招生计划,其他都是指导性的,且统一的国家宏观政策不多。硕士生的招考则逐渐从招考单位的自主选拔向国家统一考试与自主选拔互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在发展壮大中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因而,1861-1865年美国迫不得已通过南北战争的形式粉碎了南部同盟的分裂叛乱。今天我们把不同历史时期中美统一中面临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并对美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进行研究,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考帮你问     
《招生考试通讯》2011,(11):33-33
参加单独考试招生的考生与参加国家统一高考的考生,入学后的在校待遇是否相同?辽宁侯君博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办:作为进一告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试点.单独考试招生是国家高考的组成部分.单独招生的考生入校后与统招类考生待遇相同、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王昊魁 《教育》2011,(32):32
据统计,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资格审查合格人数约133万人。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从2001年的3万多人,到2011年的141万多人,10年间猛增近42倍。国考报名通过审核人数已连续四年超过100万人。国考已成为华夏大地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考试。  相似文献   

8.
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古代私学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政治变革背景下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私学发展与官学呈互为消长的规律官学不修则私学兴盛,反之,官学系统发达完善则私学相对受抑。这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官学系统发达,说明思想统一、文化单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当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些禁锢;而官学空疏则经常表明社会动荡或政府的控制松懈,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活跃,这一切对私学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从前一天下午拿到印有金色国徽的红色会议出席证那一刻开始,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自从我撰写了《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一书后,我对孙家栋的事情就更为关注了。按照大会要求,我9点半准时坐在11排的位子上,看到孙家栋已经在主席台第三排最右侧的位子上就坐,他低头像是认真地看着什么文件。上午10时,全体与会人员高唱雄壮的国歌,在热烈的掌声中,  相似文献   

10.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新表述,是自1904年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首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从百余年语文课程发展历程来看,对“语文”的界定经历了清末的官话,民国的国文、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通话等,最终科学、全面地表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代替了以往“语言文字”等课程对象的含混表达,凸显了“代表一国之语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从言文统一、文道统一到价值统一,这是一个逐步明确、完善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涵的逻辑演进过程。深入挖掘和理解新表述的内涵与特征,对我们今天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理念、构建“以文化人”的课程实践等具有重要启示。同时,新表述是实现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从“语言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五四历史语境和理论语境下的散文创作,表现了鲁迅特定时期复杂的精神状态和个性追求,风格自由、醇厚,解放以后,由于统一的国家抒情机制要求和散文净化追求的需要,此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被严重误读.正确的解读方式应当是在文章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找到它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