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实践哲学在古代表现为伦理学,在现代表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在问题意识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罗尔斯和拉莫的观点,实践哲学从伦理问题转向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否有客观性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最具争议性的论题之一,威廉斯从科学与伦理学的二元区分之中划开道德判定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之上,伦理概念可以区分为厚概念与薄概念,厚伦理概念具有世界导向性与行动指导性,而薄伦理概念由于普遍性和抽象性而缺乏世界指导性,但这类词语已经构成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主要部分。道德客观性的失败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道德实践,因此威廉斯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的"非客观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4.
维贝克建立在技术调解理论基础上的"道德物化"思想,要求对技术物进行负载伦理价值的设计,使技术物在道德实践中发挥作为"行动者"的作用,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作为技术伦理学的新思潮,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在批判继承"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基础上,承担起了当代技术哲学"第三次转向"的使命,同时以其后人类主义的视角尝试超越传统技术伦理学的二元分析框架,对技术伦理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6.
规范伦理学视野中的"认同"意味着行动的"合道德"理由;但是,这还不能达成道德行动的行为动机与辩护理由之间的统一,所以,美德伦理指出"道德理论与道德生活"之间的不和谐。本文试图通过对"认同行动"的拓展性分析,在以"行动者(Agent)"为中心的规范伦理学结构框架中解决这一"内在矛盾"问题。具体指出:"认同"是指称行动者的道德意向行动;而"行动"意味着行动者"个体认同"的伦理性现实。在此基础之上,"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认同行动的区分,意味着现代世界中"伦理认同"可行性形态的道德哲学基础转变。因而,行动者的"认同行动"内蕴于规范伦理学的结构之中,拓展了伦理的"规范性"空间,并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德性伦理的传统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规则、伦理规范、道德责任被认为具有"规范性"特征和要求,对这种"规范性"的理解和解释成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代伦理学理论中道德"错误理论"论辩的一种前提、伦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争论的根源。规则和伦理规范如何能够提出"要求",因而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事物?这些更基础的问题在于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实质。在制度性事实理论的基础上,一种对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说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错误理论的问题所在,也可能为伦理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种"自然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8.
刘峰 《天中学刊》2010,25(4):51-55
古希腊的德性传统自近代以来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由此,他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回归亚里士多德,用传统叙事的方式研究道德哲学,重建目的论,建构各种形式的道德共同体。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把伦理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向传统学习。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商谈伦理学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道德认知主义,反对道德非认知主义、怀疑主义,坚持普遍主义,反对相对主义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理论的鲜明立场.商谈伦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民主政治领域、公共哲学领域和网络道德教育领域.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理论具有典范转换的重大意义,但也面临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1.
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保护伦理是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与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保护主义不同,动物解放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它主张从"动物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出发,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直接扩展到动物身上,从而让动物拥有道德地位,以此从外部、强制性地限制人对动物的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反思的视角来看,乾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传统伦理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哲学作了新的拓展:首先,通过批判理学的本体论的德性伦理学,将道德根源建立在生活形式所凝结的礼之上;其次,主张自然人性论,提出节性说,反对以先验性善为基础的复性说;第三,主张道德评价的标准放在外在的行为规范上,注重行为的后果;第四,不以"成圣"而以守礼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乾嘉思想的伦理向度是理解中国现代性发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学是一个当代伦理学概念,它具有当代伦理学的结构.在强意义的"现代假设"(modern assumption)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在弱意义的现代假设下,它可以是美德伦理学.依据当代伦理学结构来考察古代伦理学是不合理的.当代伦理学结构导致了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应当互补和融合,以实现在解释道德生活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引入社会世界的概念,对宗教的有效性基础已被动摇的道德传统进行合理重建。他接受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对道德共识原则进行了论证,由此形成的商谈伦理学具备康德道德哲学的理论特征。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以康德道德哲学作为理论背景并加以超越,开创了一条重建现代性道德哲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6.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休谟伦理难题的主要内涵及理论意义,认为休谟伦理难题是关系到伦理学是否可能的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不仅在理论层面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也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道德实践处于深刻危机的一个反映.通过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倡导者——麦金泰尔思想的文本分析与梳理,认为麦氏之所以能超越他之前的西方思想家并消解了休谟伦理难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的价值知识和道德知识,元伦理学家大致将这一问题归为普遍的伦理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语言分析阶段产生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等学派;在言语行为分析阶段,元伦理学逐渐与先验理性主义、现象学直观主义相结合,形成商谈伦理学以及主体性价值论,推动了普遍伦理知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单主体主义的倾向中显示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亦暴露了其偏见与缺陷。哈氏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辩中反思批判地吸收了其理论的启示,既捍卫了规范伦理传统的价值又发展了现代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语境下,教育伦理学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向:在研究问题上从"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在研究动力上从.专业主义"走向"实践主义",在研究重心上从.道德规约"走向"实践反思",在研究路径上从"伦理应用"走向"教育返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