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A、“三读三议”法《一定要争气》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它写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中学和留学时候发愤读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课文以“争气”为线索 ,结合典型事例 ,展现了童第周这位科学界伟人的风采。我们认为用“三读三议”的方法教学此文 ,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一、速读粗议———懂“为什么要争气”。在生字词教学之后 ,请学生快速地把课文读一读 ,然后同桌议一议 :课文写了童第周的哪几次争气 ?他是因为什么而争气的 ?通过读议 ,学生会懂得课文共写了童第周的两次争气 :第一次是童第周进中学时 ,由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相似文献   

2.
《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赞扬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坚定信心、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一定要争气”,特别是“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的思想。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童第周上中学第一学期的情况。共写了三句话,每句话中都巧妙运用了一个“才”字,显示了三种...  相似文献   

3.
《一定要争气》讲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学生时代发愤学习和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赞扬了他刻苦勤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和为祖国争光的精神。两件事都提到“一定要争气”,都含有要有志向,要有自信心,要肯努力的意思。但两次“争气”在层次上、目的上又有所不同,即第二次比第一次要深一步,是为祖国争气,为中国人争气。通过两件事,理解童第周心里想的两段话,理解“争气”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定要争气”课文中第一次提到“一定要争气”是童第周经过努力取得优秀成绩后心里想的。教学可以由课后思考题直接切入…  相似文献   

4.
《一定要争气》(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五册)一课 ,讲的是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童第周教授用非智力因素 ,即自信、毅力、勤奋的可贵品质 ,战胜困难 ,取得伟大成就。这一点 ,对当前小学生确有深化教育之必要。教学时 ,可运用比较的方法 ,着力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师 :童第周为什么“一定要争气”?他要争什么气?生 :家里穷”是童第周“十七岁才进中学”、“文化基础差”、“平均成绩才45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童第周人穷志不穷 ,在学习上不甘心落后 ,积极向上。为此 ,他要和别人比 ,替自己争气。…  相似文献   

5.
《一定要争气》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中国人员争气的动人事迹.全文以“争气”为文眼,一以贯之,洋溢着童第周强烈的爱国志向和爱国豪情,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文眼“争气”,渗透爱国情志.一、抓“争气”,渗透坚志.课文一至三节,主要介绍童第周贫穷的身世和在中学刻苦求学的情况.全文先后三次出现“一定要争气”,第一次讲到“争气’,是在第三节.“争气”的意愿和信心是什么,坚强的意志和前进的动力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讲析这一部分教材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进行阅读与思考:1、童第周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里?他的思想成长跟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定要争气》(六年制五册第10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 ,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童第周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争气”的 ,难点是体会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抓住“争气” ,统领全文 ,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一、抓“争气”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前提。教学中要抓住“争气”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课题设疑…  相似文献   

7.
《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的题目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课文中“一定要争气”这句话反复出现,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不断深化着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得童第周自我“争气”,为国争光的形象更加鲜明。基于课文以上特点,教学这篇课文,可以扣住重点词“争气”作为教学的立足点,顺藤摸瓜,实现其教学目的。一、探寻“争气”的缘由童第周小时候家里很穷,念书少,文化基础差,这是他争气的  相似文献   

8.
板书采用平列式,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课文集中写了两个事例:一是进中学时,由于童第周文化基础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童第周有志气,发愤学习,结果成绩都不错;二是在国外留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问什么,怎样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出精心安排,做到胸有成竹。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主要写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可贵精神呢?初读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课文讲谁要争气?争什么气?怎样争的?结果如何?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可以先问:  相似文献   

10.
解词悟句把握重点《一定要争气》教学设想□厦门市同安洪溪小学朱文传《一定要争气》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第五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记叙已故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轶事的文章。教学时要使学生了解青年时期的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学习童第周为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本课是以"立志"为主题的单元中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凭着不屈的决心和刻苦的努力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事,教育学生只要从小确立远大目标和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不懈追求,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定要争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因此,本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体会到童第周志向远大,为国争光,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2.
理清层次品析词句加深理解《一定要争气》教学设想新疆特级教师吴林芳《一定要争气》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选取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发愤学习和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剥离了青蛙外膜的两件事,赞扬他不甘心落后,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和为祖国争...  相似文献   

13.
〔练习压〕 以“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为总起句,学习课文第3节的写法,用上适当的语句,把童第周做青蛙卵外膜剥离手术时,是如何“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说具体。 〔指导过程〕 1.读课文第3节,说说课文是分几层把“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这句话的意思写具体的。 分两层:第一句是概括讲,后两句是具体讲。 2.划出表现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语句。(黑板出示) 天不亮,都睡了,悄悄—起早贪黑 每天,又,又—坚持不懈 路灯下—条件艰苦 3.用上这些语句,以“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为总起句,把童第周做青蛙卵外膜剥离手术…  相似文献   

14.
傅余宏 《云南教育》2002,(31):35-36
《一定要争气》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配合课文的一幅图是描绘童第周在路灯下学习的情景。课文共6个自然段,分三部分介绍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说明了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外国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教学本课,应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和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明白课文中两次写“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思想教育。一、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运用课件或挂图,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因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所以闻名世界)2.课文哪一段写桥的“坚固”,哪一段写其“美观”?(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二、读议结合,授以学法1.默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赵州桥为什么这么“坚固”?从该段中找出一个能直接回答问题的重点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理…  相似文献   

16.
《新三字经》云:“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德为先”,可采取以下渗透方法: 一、审题入手,先声夺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课文,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文眼提问,就会收到高屋建瓴作用。譬如教学《一定要争气》,我就设问:“争气”是什么意思?“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写谁“一定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他两次“争  相似文献   

17.
《一定要争气》练习内容小江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非常难受。同学们知道后,都来安慰他,鼓励他要向童第周爷爷学习。听着同学们热情的话语,回想童爷爷小时候刻苦学习的事迹,小江心里会说些什么?当时的神态怎样?以此写一段短文。提示要点通过动作神态语言表现“小江暗下决心”这一中心。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参考实例小江猛地抬起头,用手背抹去了眼眶里的泪水,牙一咬,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办得到。下次考试,我要彻底赶走  相似文献   

18.
尽管教法纷呈,风格各异,阅读教学始终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懂得: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问题。下面以《詹天佑》第二段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课文来解决这三个同题的。我首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接  相似文献   

19.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要求作者要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学文章,更要求读者把人物形象永远铭记心中。《一定要争气》叙述了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学生时代经历过的两件事。对文章的主人公童第周,学生应随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认识,最后树立起人物形象。 一、谁要“争气”——初步了解人物生平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主人公。为此可设计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