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五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内容生动,饱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话别的场面描写在表达形式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句结尾,中间是以回忆的形式叙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因此,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也写一下话别的场面。课文中的话别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话,我就让学生想象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  相似文献   

2.
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回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无私援助,亲人般的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深情,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来催人泪下。指导阅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激发情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篇都是用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我们读本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想在一起,体会感情。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非亲人,但胜似亲人。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  相似文献   

3.
确定学习思路教给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抒情散文,读来十分感人。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它是以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  相似文献   

4.
刘玲 《考试周刊》2012,(93):51-52
一、案例背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是一篇老课文,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5.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本篇课文是本组教  相似文献   

6.
《再见了,亲人》一文,主要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赞扬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而课文的第二段,主要写了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时的情景,在追述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经过之后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它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2.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它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文中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述,按捺不住感情潮水的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之谊,这更是作…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它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相似文献   

10.
袁国虎 《陕西教育》2007,(11):23-23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文章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视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诉,按捺不隹清感潮水而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友谊,这更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抓特点动真情明中心──《再见了,亲人》教学谈深圳市红岭小学肖宏娣《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的是互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本课最突出的特...  相似文献   

14.
[阅读烛光]同学们,《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吗?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们都知道文章正面只出现了3个人物———老大娘、小金花、大嫂。那么当时送别的时候,只有她们3个吗?她们与志愿军八年多的相处里,也只发生了那样两三件事吗?同学们,这些小问题,你想过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疑问,来了解一下习作中如何选材的问题。选材,就是选择材料。材料,在习作中也通常被叫做素材,指的是习作中使用的事例。事件,人物…  相似文献   

15.
《再见了 ,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根据本课特点 ,教学时巧用卡片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按卡学习 ,总结学法课文第一部分为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 ,教师着重在第一自然段中教给学生学法 ,让学生以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自己学好第二、三自然段。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可设计如下学习卡片 :学习卡一1 读一读 :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各付出什么代…  相似文献   

16.
《再见了,亲人》这篇抒情散文,写了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着重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感情,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读来十分感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课,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应注意抓住四个要点: 一、把握课文内容,确立语气基调。 关键是把握典型事例,只有把典型事例理解透彻了,才能正确地抒发感情。如第一段要抓住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和救护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典型事例来抒发感情。第二段应抓住小金花为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而失去妈妈。第三段应抓住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来抒发感情,这些是课文朗读语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五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内容生动,饱含着  相似文献   

18.
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人物和四件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学时,为了突出讲读重点,先板书志愿军称为“亲人”的三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19.
林秀平 《辅导员》2013,(16):89-90
<正>教师们都知道,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不懂的,不教已懂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却依然经常重复着教给学生已懂内容的错误,浪费着学生课堂宝贵的40分钟时间。《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的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因此,要使这篇课文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应披文入境,以情感人,牢牢地抓住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