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求证:苏诗“尔来怀宝但贪眠”句中“宝”的意思不是图、书,应该释训为宝物、明珠,引申为行雨的才能;“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句中“猿”字应为“哀”字,指悲伤;“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句中“局促”应为局柬,作窘迫拘束讲。  相似文献   

2.
训诂订误三则四川永川市来苏中学水绍韩(一)“蒲服”决非“蒲衣”《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所载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六册吕叔湘先生《语言的演变》“蒲服即匍匐”提出异议:“虽然古籍中也倡有‘蒲’、‘服’分别通‘匍’、‘匐’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训诂三则唐遇春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愁思”,中学课本不注,通行注本都释为“忧愁的心思”。案:“思”当训“悲”。先看字义。“思”有“悲”义,一般辞书均收。《辞源》:“思,悲感。《文选·晋张茂先(励志诗)》‘吉土思秋,实感物化。’李善注:‘...  相似文献   

4.
训诂须以语法学为借助 ,举《史记》训释三则以证。“首虏”是偏义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或偏“首” ,或偏“虏”。“接境壤界”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的联合词组。“藉弟令”是同义连用 ,即“藉”、“弟”、“令”皆为含有“假使”义的连词 ,临时组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训诂两则     
"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有这样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文教材将"故"解释为"特意".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6.
一、方六七十《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指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如果有一个拥有六七十平方里或五方十平方里的小国”;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云“‘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  相似文献   

7.
对古代文献中的效实、持禄养交、役养、其服、疚等五个词语提出了新看法,提高了词语释读的准确性,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献,亦有利于弥补大型辞书的训释不足。  相似文献   

8.
就《训诂方法新探》中三处字词的考释问题做补充和阐释。对"熊"被借用表"软弱无能"义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举证,并考释其在"熊市""熊孩子"中的含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源糖的发展过程,对"(沙)砂糖"不是梵汉合璧词的原观点进行补充考证;对将"浇"的"犒劳慰问"义运用到解释"浇愁"一词提出疑问。认为"浇愁"应与"消愁""销愁"同义,义为"消除"。  相似文献   

9.
一、因不辨结构而误《赤壁之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教参译作“吴巨是平凡的人,(又)在偏僻边远的州郡”。欠妥。原文是“偏在远郡”,译文却是“在偏远郡”,改变了原句结构。况且偏僻就是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现代汉语词典》),本身就含有“...  相似文献   

10.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达辞世以来的半个世纪,文字训诂之学取得长足进展;以今日之成果检讨杨氏文字训诂,既有千虑之失,也有其时代局限。今就杨氏训释之“爱”等六字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字(包括词)书训诂和传注训诂性质不同。前者属于独立的训诂,后者属于隶属的训诂。所谓独立的训诂,“虽与文章所用训诂不相应可也”,而隶属的训诂,“于义界与义源往往不分”。这就是说,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字词作出解释叫做独立的训诂,结合上下文而随文为训叫做隶属的训诂。独立的训诂,取字词中的概括意义,多训  相似文献   

13.
“三礼”名物训诂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礼”中记载了大量名物,所以从古到今对名物的训释也成为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代到现代名物训诂的著作层出不穷,所训释名物的角度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朝乾嘉时期,传统训诂学臻于鼎盛,其擎大旗的代表人物,一为金坛段玉裁(1735—1815),一为高邮王念孙(1744—1832)。段、王二人出于同一师门,皆受业于大儒戴东原,于学问文章切磋砥砺,未尝中辍,终其身皆得业绩斐然,彪炳于学术史册,所以世人每每以“段王”相提并称。不过,以往人们论及这两位大家时,容易执于一端:或是言其所同者多,语其所异者少;或是简单地品评孰为精审,孰为宏通;甚或把他们的成就所在判分为文字、训诂两大系,似乎二人殊途异趋,各标一帜。凡此,都未免流于表象,失之偏颇。我们认为,段、王二人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训诂学方面,其间并无学科上的差异。而在训诂学上,他们的理论学说不仅有着共同的渊源,而且有着珠  相似文献   

15.
清朝乾嘉时期,传统训诂学臻于鼎盛,其擎大旗的代表人物,一为金坛段玉裁(1735—1815),一为高邮王念孙(1744—1832)。段、王二人出于同一师门,皆受业于大儒戴东原,于学问文章切磋砥砺,朱尝中辍,终其身皆得业绩斐然,彪炳于学术史册,所以世人每每以“段王”相提并称。不过,以往人们论及这两位大家时,容易执于一端:或是言其所同者多,语其所异者少;或是简单地品评孰为精审,孰为宏通;甚或把他们的成就所在判分为文字、训诂两大系,似乎二人殊途异趋,各标一帜。凡此,都未免流于表象,失之偏颇。我们认为,段、王二人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训诂学方面,其间并无学科上的差异。而在训诂学上,他们的理论学说不仅有着共同的渊源,而且有着珠联璧合、两相辉映、互为补足的紧密依存关系。只是,他们各有自己的专攻方向,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所以成就创见并不尽然相同。对于他们,我们可以异其所当异,同其所当同,却不应强分泾渭,横加离析。  相似文献   

16.
17.
争鸣     
一位旅居瑞士的华裔科学家许靖华对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达尔文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为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他在《大灭绝》和《祸从天降——恐龙灭绝之谜》两本专著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争鸣     
湖南长沙师范附小贾峰老师说:在频频叹息难以让学生从“要我写”自然转变为“我要写”的现状下,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小学教学》2011年第9期)令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9.
争鸣     
《青年教师》2010,(2):9-10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曾经组织了一次“有效课堂”的讨论。全国各地许多知名教师齐聚京城,共同探讨了“有效课堂”的方式与途径。本刊择其要点刊发.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争鸣     
特级教师刘云生撰写的《“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一文在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关注和争论,第11期罗才军老师更是提出了疑问。对此,刘云生老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