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传统师范大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传统师范大学是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局限日益凸显,给师范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特点和未来师范教育的要求,师范大学应努力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处于转型期的教育改革,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塑造高尚人格,感化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学何以崛起?这是历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道重要命题。从法律层面剖析,美国大学崛起的根本秘密在于大学法人制度,其形成与确立主要缘于以"国家理性"为核心特征的近代化转型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表征的现代化转型。具体来说,多元化的大学法人身份是美国高校的直观特点,而"外行董事会制度""终身教职制度""认证制度"这三大制度则共同支撑起美国几百年来不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由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时效性、前沿性不强和衔接不紧密,与学科没有实现有机融合,使计算机技术成为制约课程整合的瓶颈。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在高师的计算机教育中突破“先基础,后应用,再提高”的模式,设计直接从应用切入、内容采用模块化组合、与学科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采用基于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使教师继续教育和职前教育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向纵深发展,特色鲜明,学科分明,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创建学系组织并逐步形成现代学系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学系已成为美国大学标识教师身份的管理工具;到19世纪20年代,以弗吉尼亚和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开启了学系组织化的初步探索;1890至1910年美国大学趋于普遍建立学系组织,学系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学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学系在美国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众多力量合流的结果,学系的诞生与发展延续了德国大学讲座制的专业主义精神与知识分化逻辑,为美国大学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办学质量与规模效益,为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轴心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萌芽于19世纪后期,其意涵与形式伴随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逐渐丰富和多元,先后历经以"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促进农业技术变革、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工业繁荣、以"参与型学术"引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发挥了积极社会影响.以参与型学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学术革命撬动了社会服务职能转型,其价值理念从功利化回...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由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时效性、前沿性不强和衔接不紧密,与学科没有实现有机融合,使计算机技术成为制约课程整合的瓶颈。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在高师的计算机教育中突破"先基础,后应用,再提高"的模式,设计直接从应用切入、内容采用模块化组合、与学科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采用基于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使教师继续教育和职前教育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向纵深发展,特色鲜明,学科分明,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与现代责产阶级教育之间的紧张,一直困扰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运动开始,这种紧张渐渐被化解了。留美学生在推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的同时,推行现代民众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从一定的历史角度上讲,促使中国的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中国书法的书法媒介、名称厦文化特质等方面经历了现代转型。在图像转向后的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生态已经呈现学科化、行政化与市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大学扩张的重要时期,美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大学的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日渐显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成为美国社会系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而联邦政府与大学之间连结的形成成为该时期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大学使命的变化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环境与职业责任的变迁,在教学与科研之外,社会服务责任日渐增多,并且影响着两种传统职业责任的完成。然而,不论大学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学与科研都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大学教师不能忽视的职业责任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学术职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受到研究型大学各种院校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学术职业的内涵随着研究型大学职能的演变而变化,研究型大学在对学术职业人员的学术职责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学术权利。研究型大学中特有的关于学术职业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的制度,以及保证学术职业人员学术自治的一些院校制度等对学术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志峰  沈红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1):72-75,80
学术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的变迁为学术职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以思想和传授思想的学术职业成了当时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并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大学作为学术职业的工作平台和组织为其提供发展和保护。在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学术职业的发展和各国社会变迁相伴相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现代学术职业秉承现代大学的使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转型。这种现代转型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学术职业的精神内核,在外在表现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萌芽与初期发展、学术职业的形成和确立、学术职业的巩固与繁荣、学术职业的困境与新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分析,说明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系统研究还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比较研究;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特征。现有研究中存在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内在构成的深入分析;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历程进行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一项学术性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职能的成功发挥有赖于对大学教师职业属性的把握和理解.大学教师职业成长与变迁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大学教师是一项以知识传播和科学探索为内容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与大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需要学术自由权利呵护的学术性职业.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术职业和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因为不断专业化的职业分工而形成不同的层级.美国高校学术职业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分层模式,即高校学术职业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层级的职业阶梯.不同层级的学术职位有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包括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几个部分.依据卡内基分类法(2005版)的分类标准,其中对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和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学术职业分层.因此,本文分别从美国这几类高校各选取一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对它们在学术职业分层管理的制度安排及特色进行考察,试图发现不同类型美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聘任、晋升考核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制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大学发展中,从事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世纪大学盛期,大学教师以学术为业,其专业活动具有神圣性,专业组织具有严密性,专业地位具有崇高性。然而在中世纪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教师专业活动的神圣性、专业组织的严密性、专业地位的崇高性逐渐丧失,中世纪大学开始走向了冰河期。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衰交替、大学教师的角色变化中可以看出:大学教师就是学术职业,其信仰是学术之魂,其理性是学术之光;更重要的是,学术职业是信仰与理性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充满了激烈的观念竞争。关于大学基本问题的观念竞争就是美国人寻找其现代大学逻辑、界定其现代大学概念,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大学组织目标、内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深入探究这一过程发现,现代大学的发展建设需要立足本土,优先澄清有关大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建设制度,而非简单模仿别国经验或进行技术性改造。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教师职业态度调查问卷”对陕西省高等师范院校500名学生进行测查.发现师范大学生教师职业态度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同时存在“高情感-高认知-低意志”的不和谐状况.大部分师范生把自身个性是否符合当教师、家人是否支持以及能否从教学活动中获得较高自我实现感排在影响从业意志相关因素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