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角形三彩孔雀杯长14厘米,高7.0厘米,口径7.0厘米,1976年在郑州市西郊后王庄出土。呈角形状,敞口,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周身饰以孔雀翎羽图像,孔雀向后反身,头部朝向尾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孔雀头部与角杯口部,  相似文献   

2.
吴棠 《大理文化》2010,(9):82-84
2010年8月19日开始在大理古城文献楼展出的国宝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系近日州人民政府从美国征购回故乡大理的国宝"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为大理国(宋代)时期造像,青铜鎏金,高45.5厘米,呈站立状。观音造像硕长纤细,形态优美。高髻冠巾,宝冠正中端坐有一阿弥陀小化佛。观音前额有白毫,眉如弯月,秀目微启,双目前视。直鼻,小口薄唇,双唇微  相似文献   

3.
<正>名称:妇好鸮尊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49.5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鹗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鹗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鹗背。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1-91
洛杉矶州立艺术博物馆(LACMA)10月7日推出了一场奢华服饰盛宴《打造时尚:细品1700~1915欧洲服装》,展现启蒙时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年间时尚的变幻。其间可见女装的轮廓改变尤巨,从18世纪60年代6英尺宽的裙撑到19世纪80年代突出不同身体部位的球状裙撑……  相似文献   

5.
李莉 《寻根》2012,(5):53-54
山东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铜鱼符,此符为铜质,鱼形,长5.1厘米、宽1.8厘米,头部有一圆孔,可以穿绳系挂。外侧凸起,刻有鱼鳞纹,内侧平整,阳刻一“同”字及阴刻“九仙门外右神策军”八字铭文。该件文物系东营市广饶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普查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蕲蛇药酒罐     
<正>2007年4月,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在蕲州一私人文物收藏者家中征集入藏了两件瓷器——蕲蛇药酒罐(见封二)。两药罐小巧玲珑。大罐高10.2厘米,腹径8.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6.3厘米,壁厚0.3厘米。小罐高8.5厘米,腹径8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5厘米,壁厚0.3厘米。两  相似文献   

7.
一、走马楼吴简的发掘1996年7月至12月,文物工作者在长沙城五一广场附近的走马楼街西南侧发掘了古井窖50余口,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册。其中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位于走马楼街50号房基之下,编号为第22号古井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0余万枚。发现三国吴简的第22号井,为不规则的圆形袋状竖井,井口距地表深约800厘米,直径310~350厘米,简牍层厚约20~50厘米,简牍以竹笥盛装,上以黄泥覆盖,简牍层上距井口约150厘米,下距井底约360厘米,简牍层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构井圈,以吸存地下水。据分析,该井窖是一座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三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6,(6)
正一2016年4月24日,河南省新蔡县北关苗氏族人在配合县政府征地迁坟时,意外掘出一方完整的道光年间刻制的清代举人苗芬的墓志铭。该墓志用青石打制,62厘米见方,14厘米厚,基本呈盒状正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盖62厘米长、61厘米宽、10厘米厚,内槽54厘米长、49厘米宽、4厘米深。内槽  相似文献   

9.
刘艳伟 《寻根》2013,(4):111-114
一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相似文献   

10.
龙纹五耳鼎     
<正>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收藏处: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青铜鼎按具体形制划分,有方鼎、圆鼎、鬲鼎、扁足鼎、异形鼎等几类。资料显示,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众多青铜鼎中,即便其余类型鼎的数量之和也无法同圆鼎总和相比。龙纹五耳鼎正是圆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同时它还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器身浑圆拙雅,略向外撇的粗大高耸的双耳立于折沿之上,腹部呈当时流行的垂腹形式(即下腹大于上腹),其上与足相应的部位有三环状耳,和两立耳  相似文献   

11.
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据考古发掘证明:福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乃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桃花山师范学院工地,挖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刻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同年在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的一座南朝墓葬中。也出土“石刻猪”一件,高2厘米,长6厘米,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445年)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出土“石刻猪”一对,高1  相似文献   

12.
<正>时代:明材料:黄花梨类别:家具规格:104×64.2厘米,高81厘米收藏处:上海博物馆此桌外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宛然是一件有束腰、方材、三弯腿外翻马蹄的大炕桌,下部则如无束腰家具的圆形腿足。足端鼓出,有如柱。上下貌如两段拼成,而腿足实为一木连做。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在变高变胖最近几年,日本被吹嘘为世界第一长寿之国。女子的平均寿命超过80岁,男子比女子少4至5年。日本人营养状况好,体力增强,患病率低,年轻人比上一代高出30厘米。但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日本人的腰部和臀部也肥胖起来,特别是妇女。日本人渐渐变成...  相似文献   

14.
<正>名称:曾侯乙尊盘时代:战国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  相似文献   

15.
大理国梵像卷因出自宋代大理国描工(画师)张胜温之手,故称<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又称<张胜温画卷>(以下简称<画卷>).<画卷>为纸本、设色、贴金,全长1635.5厘米,高30.4厘米.  相似文献   

16.
浠水县博物馆于1984年7月征集入藏了一方"九一八"纪念碑座。该碑座白石质,长70厘米、宽67厘米、高54厘米,四侧面中一相对侧面刻有铭文,分别是"永远对日经济绝交"、"日本于九月十八日强占东三省我们要团结奋斗雪耻复仇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日建立蕲水反日会"(蕲水即今浠水县),顶  相似文献   

17.
<正>时代:清材料:紫檀类别:家具规格:径28厘米,高52厘米收藏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坐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又名"绣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在明及清前期的坐墩上,大都还保留有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迹。墩这种坐具的出现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佛教石窟中,草或藤编的沙漏状墩的形象随处可见。与绣墩这种状似木鼓,中间粗上下窄的坐具相比较,一种叫做荃蹄的细腰高形坐具曾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本图中的坐墩仍保留着木腔鼓的痕迹。腔壁的五个略具  相似文献   

18.
看过鹤庆县文化馆馆藏碑刻的人,大概忘不了该馆后花园北墙上镶嵌着的<六禁碑>.碑为青石,高93厘米,宽65厘米.解放前立于金墩街魁阁边,后曾一度作为金墩街十字路的铺路石.1985年存于金墩副业厂水井边,当时笔者曾请赵寿山老师抄录过碑文,后来被县文化馆移置到馆内收藏.该碑至今保存完好,实在值得庆幸.  相似文献   

19.
周宗旭 《寻根》2022,(6):98-104
<正>在中国文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学类型,它们不是记载在纸质文献中,也不是书写在丝帛、竹简上,而是镌刻在悬崖峭壁上,我们通常称为摩崖石刻文学。关于摩崖石刻的概念,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石索》中说:“古者,方曰碑,圆曰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  相似文献   

20.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