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与大     
李晗堃 《高中生》2012,(4):55-55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大小之辨”的问题。庄子在他的天才篇章《逍遥游》中说,斑鸠、鹚雀一类的小鸟认为自己飞离地面一两尺便足矣.甚至肆意嘲笑高飞几万里的大鹏。小雀儿与大鹏应该有小大之别了,但庄子还是认为,就算大鹏一举九万里,也是“风在下矣”,即有所待,不能无拘无束,不能自由自在,这就等同了小与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对《逍遥游》的解读中,蜩与学鸠大都是被嘲讽的对象:天地局促、见识短浅、自鸣得意、毫无自知。而大鹏却成了积极奋发、引人向上的意象。这种理解,不仅会导致文意中的许多矛盾,而且与庄子的本意也大相径庭,甚至于恰恰违背了庄子的本意。一、鲲鹏不但不为庄子所肯定,相反正是庄子所贬抑的对象尽管大鹏腾飞时气势磅礴、惊天动地,但是在南迁的过程中却显示了许多的无奈和被动。首先,它的起飞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六月海动”、没有九万里高度、没有“扶摇”之风势,也就无从上飞至九万里高空。耐人寻味的是,行文至此,插入了“天之苍苍,其…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它包含哲学、政治、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过去对《庄子》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和文学方面,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庄子》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探索。首先,我以为《庄子》中有着颇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例如《逍遥游》一文中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当然不曾学习过阿几米德浮力定理或研究过液体的表面张力,但很显然,这两句话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又如同篇中写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是说,风的强度如果不是足够大,那么承负大翅膀就没有力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就是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在这里,大鹏不是一下子飞  相似文献   

6.
你愿不愿意做庄子笔下那只大鹏,乘着六月的大风扶摇直上,于九万里高空俯察人世之美?你愿不愿意做一个大而无用的葫芦,随着波涛起伏,闭着眼在江海中漂流?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赤足行过每一寸土地,用心去善待万物生灵?即使走失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有共同的信仰,分花拂叶,我们终会相遇。  相似文献   

7.
"大美"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精华之一,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庄子>丰富的物象描绘中,庄子以其独创的具有"道"象、"道"境特征的"大物"之象--大鹏之象、"大木"之象、飓风之象、大海之象等的诗性描绘,从不同层面包含和体现着庄子的"大美"思想.大鹏之象是诗人自由之境的诗意传达;"大木"之象以其形象的不断拓展与增殖体现着"道"的超功利性;飓风之象是进入"道"境的心灵自由飞升的审美体验;大海之象则是"道"之本体的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中颇具奇伟力量的大鹏,在南飞时,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但仅凭这些“有待”就能断定它们都是不自由的吗?在草丛中觅食的麻雀很快乐,因为它们没有搏击长空的欲望;虽然它们不能像大鹏那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半空中翱翔的雄鹰也很快乐,因为它们找到了展现自我的空间;虽然它们不能像“野马”那样在空中任意游荡。但麻雀毕竟是麻雀,雄鹰只能是雄鹰。每种生物都按照上天赋予的方式生存,它们有理由感到自由和快乐。“子非鸟,安知鸟之不乐乎?”对庄子而…  相似文献   

9.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形象——大鹏,然而,人们对大鹏的形象解读,却有问题。一方面,人们直觉到庄子对大鹏形象是赞美的,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庄子视大鹏为“有待者”,尚未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大鹏是庄子为说明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而塑造的一个铺垫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诗句充分肯定了《逍遥游》在《庄子》(道家称《南华经》)全书中的地位。逍遥游者,自由精神之遨游也。篇首即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言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窃以为,这正是庄子本人追高骛远的精神向往。晋代支遁《逍遥论》说“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安鸟”,乃探心之论。庄子之“人道”并不垂意世俗的功利,而是注重于自由精神的张扬。或云,鹏飞九…  相似文献   

11.
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一直以来被不少学者理解为:作为自然现象的“大风”刮起来,将云吹得到处飞扬,以喻烽烟频起、天下大乱之状。笔者却认为:此处的“大风”应该指“大凤”,即展翅可飞九万里的大鹏,而“大风起兮云飞扬”则是描述大鹏起飞、浮云飞扬时的盛大景况的。是刘邦借大鹏以自喻,对已经如鲲鹏展翅的自己,“威加四海”后衣锦还乡境况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宗师,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卓越的思想家。《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庄子人生哲学的主旨是“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是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理想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也正是围绕这一主旨,大张大放,设喻引证,反复议论,屡发衷情,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倾刻之间,顿成异观! 《逍遥游》先后两次叙述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郭象的大鹏与小鸟都逍遥和支道林的大鹏与小鸟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陈寅恪先生在30年代考证这两种结论产生的学术背景,陈先生认为:郭象观点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源于魏晋清谈的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风行一时之“才性论”。而通过对《高僧传》等经典的钩稽,陈先生指出,支道林观点显然是源于佛家经典。由陈先生之考证,一方面说明中国佛、道之发展相融相汇;另一方面也说明郭、支两种观点却都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结合庄子理论,对《逍遥游》进行了重点疏释,认为庄子的真意是强调道与物之对立的“小大之辨”,即大鹏逍遥,小鸟不逍遥。由此理清了这桩千古公案。  相似文献   

14.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中的“扶摇”,从陆德明到成玄英都认为是旋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庄子哲学的自由和逍遥的精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超越精神和达观态度,指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是顺应自然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讲了一个关于一条巨大无比的海鱼、远举高飞的大鹏、两只在树枝间飞来跳去的小鸟的故事 .海鱼叫鲲 ,它生活在距离日月遥远的北海 ,它的身体特别大 ,有几千里长 .大鹏就是由鲲这样一条大鱼变成的一只巨鸟 .鹏也是个庞然大物 ,谁都不知道它有多长 .鲲鹏生活在北海 ,在这里 ,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 .但是 ,它有它的追求 :到海水浩淼、水天一色的南冥 ,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才智 .九万里之上的鲲鹏在飞翔的途中 ,潇洒自如 ,它俯视人间 ,世界尽收眼底 .它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的小鸟对鲲鹏很不理解 ,“我们猛地一飞 ,想飞到那榆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许多古代典籍著作中都应用了辩证法来对思想进行诠释与表达。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就有很多的辩证思想,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小大之辩"就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它为中国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大之辩"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辩题。  相似文献   

19.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人生境界有大小,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是一生碌碌无为。重新审视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辨,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人生境界观,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