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学生自主,独立预习 1.目标的预习 目标预习过程是学生对预习过程的一个有价值的指导。在推行“自助式”教学的最初阶段,老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预习目标,弄懂目标中“了解”、“知道”、“理解”、“掌握”、“会”等不同要求的意义。实践证明目标预习过程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预习节约了一定的时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增加了预习的有效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帮助老师驾驭以后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吴永碧 《贵州教育》2009,(18):45-46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在七(7)班上思想品德课,当学生正在静静地预习课文时,突然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说:“老师,饮水机漏水了!”我转身朝饮水机的方向看去,果然,饮水机在滴答滴答地漏着水。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到饮水机旁仔细查看时,已有几个男生激动地边跑边说“老师,我来把饮水机修好”,“老师,我来把水抬下来”,“老师,我知道什么地方漏水”……看到有这么多学生热衷于这样的“公益事情”,我想,何不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一次现实的道德教育呢?于是我说:“好,那我们现在一边预习课文一边修饮水机。老师抽几个同学来修饮水机,其他的同学继续按老师出的提纲预习课文。”我留下了三个学生负责修饮水机。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导致学生成了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化学教学从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不揣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1 把预习纳入课堂 过去我们常常是将预习布置于课堂之前,让学生自行预习,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把预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即使预习也仅是流于形式,甚至有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课前根本就不进行预习。对此,我们设想将预习纳入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课题后,让学生用8~1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老师提出预习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或让学生预习一节教材,或预习部分段落。因为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  相似文献   

4.
蔡焕杰 《师道》2012,(4):27-28
《听听那冷雨》的确是一篇美文,奇异句、精彩句比比皆是。不过.陌生化的语言也强烈地冲击甚至颠覆着学生的散文阅读习惯,疑难句成了课文学习的拦路虎。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纷纷叫苦:“老师,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啊?”“老师,这篇文章哪个段落都很难!”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和几位同仁观肇了我校一位资深教师的数学课.上课伊始,执教老师让学生拿着“导学案”走上讲台,展示预习成果.一个个小老师自信地走上讲台,台下一个个学生不时地追问、倾听、思辨.展示环节结束后,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反思”,提出预习时的疑惑.并让另一位同学迅速地将学生的问题列在黑板上.接着师生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6.
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习惯于叫学生预习。某老师教语文七册12课寓言《拔苗助长》却一反常例:不准学生预先看一看。为了保险,竟把课本也收缴上来了。“这是干什么?”“不干什么,教书。”他老老实实地说。教书?哪有教书先缴书的!  相似文献   

7.
作业设计,是老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原来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僵化了学生思维,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产生,能力的培养便成了空中楼阁。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空间。一、预习作业要设计精巧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通过老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预习作业”。要让学生觉得预习是必要的,而且不会觉得预习是没事可做,也不能让学生觉得难不可攻。比如第十册的第六组单元课文预习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第六组课文一共有3篇,一个积累运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最难理解…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掌握预习步骤,学习预习方法,将一堂预习指导课纳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下面,是这堂预习指导课的实录。一、对话导入,激励信心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师:我们在座的六十四位同学,有多少个“三人行”?有多少位老师呢?生:有二十一个“三人行”,七位老师。师:怎么会只有七位老师呢?能者为师嘛。这节课,陈老师就要从你们当中寻找老师。评:用这一有趣的对话作为“开场白”,巧妙地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意识到自己就是这堂课学习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角色意识”。二、交流资料,作好铺垫师:昨天,大…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校以家常课为抓手,着力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为了把“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过老师们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在2011年9月编写了一套语文校本教材《预习导航》,更准确地说是“学材”,是学生自学的帮手。一、《预习导航》明确指向性-让学生的自学有了清晰的目标《预习导航》目标很明确,它让学生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而且这些要求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10.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11.
知识好比浩瀚的大海,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有老师陪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实现由教师教知识到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转变。而预习无疑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调查表明,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学生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预习”的占总数的40%;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的,占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12.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举手     
教室里很静,时间和空间仿佛“定格”了。《文选与写作》课老师的目光扫过整个教室,但四十双手,没有一只举起;大多数同学都埋着头。我能看到这些,是因为我还抬着眼睛。而且,我真想把手举起来——我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根据预习创适性复述课文”虽然是个“突然袭击”,但我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呀。可是,我的手像被一张网罩着,抬不起来。那网上写满了字:“风头!”“显你!”  相似文献   

14.
特殊的约定     
吴民益 《教书育人》2009,(12):72-72
又到了该上公开课的时候,对待学生我比平时更多了几分关切与期待:“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哦!”“上课时别忘了踊跃发言。”……平时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都拍着胸脯向我保证:“老师,你放心,我们肯定捧场!”  相似文献   

15.
微格情境下课前,孙老师布置学生预习《骄傲的孔雀》一文,给学生留了三道预习题:1.会读、会写课文中的12个生字;2.把不懂的词找出来,学会解释;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孔雀很骄傲的。老师说完了预习题,问学生们:“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拉着长声回答:“听———明———白———了———”老师说:“那好,下课。”微格评析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直到今天,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孙老师能较认真地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通过自学,解决学习中将要遇到的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预习布…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真预习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我在一年前接手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听原来的班主任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学习习惯也比较好.于是,教学第一课《观潮》前,我兴致勃勃地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哪知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完"作业:预习第一课",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就这一题?"我随口应道:"是啊."随即就有几个学生欢呼起来:"耶!容易!"我写上了预习要求后就满心欢喜地下课了.第二天上课,我直接进入交流展示的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想针对学生的学案来调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自主发展 自能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都有导读、预习。大多数教师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有些教师甚至硬性规定学生按老师教给的步骤去进行预习。但实际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原因何在?主要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潜能。在预习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导”而不牵 ,仅是辅助性。学生是主体 ,具有自主性 ,教师既对预习授之以法 ,又不拘泥形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如教《五彩池》一文 ,…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既然预习如此重要,那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常有老师感叹课前预习多在课外,很难调控。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切实落实指导规范,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预习作为学习课文的一个环节,已成为传统。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少不了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能获取知识,也方便讲授新课。事实上,许多教师只把“预习”当作“过桥”,流于形式,其要求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乏味单调,不过如此,兴趣消减,应付了之。一些学生为了赢得上课时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预习时勤于查找参考书和复习资料,那些字词解释、段落意思、句子含义、中心内容等等一概信手拈来,毫不费劲,违背了预习初衷。近期,我常常思考这一“千年陈规”,总觉得预习除了上述人为弊端,…  相似文献   

20.
我接手教八年级(上)两个教学班的数学课,发现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预习,听课不动脑筋,老师“启而不发”,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了解到学生确实没有可行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75%的学生平时没有预习习惯,约有20%的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要学习内容看一遍,只有约5%的同学稍懂得预习的方法。我决心扭转这种局面。试着通过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尝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