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义”、“名”、“利”三个方面。不图索取,而求奉献,终生夙愿干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谓之义。不图荣华富贵,但求流芳百世,谓之名。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谓之利。在现实学习过程中,主要为义者有之,主要为名者有之,主要为利者亦有之,义、名、利兼有者为多数。因为义、名、利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名利不分家,名中有利,而义则与名利相依存,  相似文献   

2.
一、与名利财物“远距离”与名利财物“远距离”,要求班主任追求做人清廉。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希望教师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  相似文献   

3.
一个有道德的人,该不该追求个人名利呢?或者说,一个人追求个人的名利,是不是“有道德”的呢?按照“常识”,我们通常会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人一直反对任何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名利意识与诉求。笔者认为,这是有违人的社会生存规律和道德成长规律的。这样做并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反而可能使他们丧失对某些不健康思想的抵抗力。要想真正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力,就应该正确对待青少年对个人名利观的追求,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4.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他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 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 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相似文献   

6.
“距离产生美”是审美艺术中的名言。而在学校管理中,作为一把手的校长,面对万千世事,能否保持合适的距离,直接关系到校长威信的树立,教师思想观念的养成,从而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强化距离意识,常修距离之功,在与人、与事、与物的接触中把握好“距离”尺度。对个人名利要保持“远距离”一个校长必须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而非一种“职业”来经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校长正确对待名利,在名利面前要有平和的心态,保持“远距离”。在名面前,尽量把名看得淡一些,远一些。…  相似文献   

7.
谈“静”     
静,是一种境界,远离了世俗的繁杂、名利的诱惑。从陶溯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到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安宁,无不说明“静”,自古以来便为贤士们所向往。  相似文献   

8.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乐趣,不在于对名利的占有,而在于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老蔡”,这是人们对蔡永桢的亲切呼唤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那么,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该把握怎样的“距离”才算合适。用一位领导干部的话,即与名利财色远距离,与干部教师“等距离”,与课堂教学“近距离”,与普通教师“零距离”。这样的艺术应该是校长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味自然     
自然,并不是无所事事、毫无追求的托词。自然是一种心境,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闲逸;自然是一种无求的自由,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信;自然也是一种睿智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据此提出“建筑人格长城”的观点,要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炼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立世德为首,育人品为先。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者,我们应该如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构筑好师德长城呢?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竟到了舍此别无它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已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  相似文献   

15.
“距离”在词典上的解释是“空间、时间上相隔”,或“相隔的长度”。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该把握怎样的“距离”才算合适,是一门艺术。“与名利财色‘远距离’,与干部教师‘等距离’,与课堂教学‘近距离’,与普通教师‘零距离”’,应该是一名好校长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求”有其复杂的多层面的主体、客体、中介的静态结构,有其动机、目标、方略、计划、调控的动态结构。“求”的诸要亲、诸环节构成有机系统,呈现对立中依存、离散中整合、无序中有序、封闭中开放等系统特征。把握“求”的构成及其特征是自觉驾驭和调控“求”的重要依据,是自觉追求的理性准备。  相似文献   

17.
“求”有其复杂的多层面的主体、客体、中介的静态结构.有其动机、目标、方略、计划、调控的动态结构。“求”的诸要素、诸环节构成有机系统,呈现对立中依存、离散中整合、无序中有序、封闭中开放等系统特征。把握“求”的构成及其特征是自觉驾驭和调控“求”的重要依据,是自觉追求的理性准备。  相似文献   

18.
胥惠民先生《与周汝昌先生商榷》一文指明“不要把瞎编的一百零八钗硬我到曹雪芹头上”,有较强的说服力。所排“又副册”名录亦很有见地。惜乎对“副册”中人员暨“十二钗”的地域界定有偏执之论,对此特作补苴罅漏。为求“金陵十二钗”三册全璧,诚为阙如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人员甄审排名。  相似文献   

19.
彩色的一页     
台风“云娜”的舞裙舞到了上海。关上窗,品一杯香茗,我从容地和书中一位远隔重洋的“艾洛克先生”用心交流着,狂风暴雨早就被隔在窗外。在很多时候,我们能从一页朴实的文字中寻找到一个装满可爱多的童年,或是一份共鸣和感  相似文献   

20.
“依句辨品”是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来的,人们通常认为它是词的分类标准。本文通过对《新著国语文法》一书的具体分析、研究,认为“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词的归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