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是人的一种命运,漂泊是最高形式的人生.生命始终在赶路,精神总是被自我或外部世界放逐,人的精神总是以"生活在别处"作为基本存在状态,家园意识成了作家们永远走不出的精神乐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家们苦心追求或营造的精神家园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作者生活过的某个环境、有的是一种文化、有的是某种情结、有的是作者永远无法到达的梦幻世界,也有的是作者始终流淌在心底的一种情绪……不管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只要作家认定它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全力以赴地苦苦追求,哪怕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也要皓首穷经、终生守望.  相似文献   

2.
铁栗 《大理文化》2011,(8):12-12
儿时在东北老家,日子过得穷苦,随便遇到一点好事就幸福了。那时我就觉得,幸福这词儿是专为不幸福的人创造的,因为只有不幸福的人才能对它产生最深切的感受。许多人本来就待在幸福里,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挫折,因此也就没有幸福常驻。  相似文献   

3.
亡国的遭遇使李煜的身心饱受了极大的痛苦,宣愁也就变成其后期词作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梦、流水、落花、残月、故国、家国、眼泪、风雨和楼栏这些代表愁情的意象也就成为了李煜后期词作中的常用意象,这些意象更是以多种排列组合的形式出现。从李煜后期词中对这些愁情意象的大幅使用和反复组合使用以及其后期词中相同意象的不同形态的转变中,都可以体会到李煜的亡国之愁。特别是他对梦这一意象的多次运用,凸显出了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传达出他的亡国之愁。本文就着重从对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的分析中,来品析李煜深沉浓郁的亡国之愁。  相似文献   

4.
正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欣喜与愉悦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首次提出国民幸福指数(GNH),并将国民幸福与国策链接。许多人将追求幸福视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但我们人生哪个阶段最幸福呢?幸福感"U型曲线"的由来根据英国华威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尔多教授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美丽     
不知你有没有过深夜无眠灯下枯坐到天明的经历,我是有过的,且不止一次了。那是一种铭刻于心灵深处的记忆。它的光临,也许是幸福得过了分的回声,也许是生命中难于磨灭的痛楚的延续。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我想,在生命中,它们的本质都是美丽的。幸福是美丽的,因而人人向往。然而,当人真正置身于幸福之中的时候,也许,人还会一脸茫然地左右顾盼——幸福在哪里啊?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成了人生的一种悲哀,而向往就愈发虚无了。痛苦也是美丽的,但人人都想避而远之。诗人顾城说:“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事情,时间隔得久了就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了,正如远距离的景物.童年的许多记忆对我来说有恍如隔世之感.能使我的记忆变得真实的是那些儿时听过的故事.儿子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总是以"从前有一人……"这种模式开场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人的影子,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时,这个影子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它让我记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和由这个伙伴带来的-段岁月记忆.……  相似文献   

8.
在人生繁杂的表象背后是一条悲伤与欢乐交织的运动曲线,痛苦与幸福则是攀接在这条曲线上的一对孪生姐妹.智慧的人们从来不会忘情地沉醉于欢乐之中,而是紧紧抓住欢乐的间歇,做好迎接痛苦的准备.因为他们深知:人间有多少痛苦,便有多少幸福;珍惜痛苦,也是珍惜幸福;期待幸福,首当接纳痛苦.  相似文献   

9.
云爹     
云爹是我外公,被邻里尊为云爹。早年读过私塾,念过古书,所以在范家屋场被称为"博学家",如有异相或不明世事者,莫不问云爹求证,即使云爹偶尔含混不清,不知所云,也因问过云爹,心即大安也。云爹本一教书先生,古书熟背如流,总是让我们小辈听不懂。其摇头晃脑,如入无人之境,如孔夫子蹲茅厕,其悠远状、幸福状,眼睛微闭,自得其乐也。在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中,云爹不被批判算是给足面子,劳动改造就免不了。云爹修水利、使牛种田、担粪栽菜,样样都不如念书那般舒坦。他眼  相似文献   

10.
鞋(外一章)     
鞋从一落地的那天开始,从鞋帮与鞋底粘合成一只鞋的模样时起,"走"就成了它的命.即便是一双看起来崭新的、轻靠在轮椅上的鞋,看起来绝对不会跑到尘土飞扬的大道上去,但它也在时光里面急匆匆走着,分分秒秒是零碎的步履,岁岁年年则是大步流星.没有哪只鞋是来世上享清福的.它们总是在不停地划着刻度,有时是具体的米、公里,有时是抽象的日月年.  相似文献   

11.
改变人生命运的一幅画“死囚! “已经五个星期了,我一直与这个念头一起生活,总是与它互相陪伴,总是在它的面前颤抖,总是在它的重压下弯腰屈背……“在我的身后将留下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生境界?人生都是有限的人生,但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尽管我们都在生活,都在忙忙碌碌,但是人生境界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猫狗论     
在农村有一句俗话:忠心保家的狗,见异思迁的猫.在人们眼里,不论主人如何对待狗,也不论主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狗总是忠心不二,矢志不渝,因而狗的名声很好.而猫却差远了,猫很在乎主人对自己的好坏,如果主人对猫采取暴行或虐待,猫就不再留恋主人,而选择"负气出走",到其它地方寻找栖身之处.猫的这种反叛造成猫的名声不佳,从而形成扬狗抑猫的思维定势.我觉得,对于狗和猫的本性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才是.  相似文献   

14.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凭借简约有力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出色的现代派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坛地位。研究海明威的性格,人们总是在他的成名著作中寻找答案,却常常忽视小说家早期的作品。《印地安人营地》就是海明威24岁左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根植于海明威对生活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含蓄而又清晰地折射了小说家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庄稼     
庄稼是女性的。我首先想起的,是荞。曾经,荞是一种苦难的食物。记忆深处,家里总是吃包谷面疙瘩饭,米饭是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的,甚至就连过年过节,米饭也只是锣锅底上薄薄的一层,上面仍是包谷面疙瘩。那薄薄的一层米饭,奶奶要拿来供奉祖先,一来表达对祖先的无上敬意,二来哄哄祖先,告诉他们,我们有米饭吃。家里楼上的柜子里有一袋荞麦面,  相似文献   

16.
安康路42号     
安建雄 《大理文化》2021,(10):35-39
安康路42号,是宾川县城边缘一个简朴而陈旧的小院.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中转站.2011年,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在小院租住了一年多的时光.这段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打上了一个拙朴的烙印,见证了我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过程.小院里那些来去如风、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做小生意的,有打工的,也有未买房而临时落脚于此的工薪族.我和他们混杂在一起,成为小城最朴素无言的底色.我租住的那间小屋,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住过;我搬走之后,又有多少人来住也无从得知.那些来去如风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小院便是劳累之后的一个临时栖息地.我在小院里,听过欢笑声、打骂声、哭喊声,也见过悄悄溜进来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也有吸毒的、钱色交易的、跑路的……一个简单的小院,承载着社会底层复杂的人群,这些人,互相成为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或许见面打过招呼,或许在楼道上擦肩而过,最终都像遗忘一粒尘埃一样,在各自的记忆中不复存在.可是,"安康"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是幸福最基础的注脚.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记起安康路42号小院,记起和小院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收到李校长世程兄来信,告知小学母校建校已逾百年,正筹编《清源小学建校百年纪略》,要我写点文字,以录于"学子华章"。我想,母校树人百年,桃李满园,我天性愚鲁,如何写得出像样的文章,更不要说华章了。如此,也就迟迟未能下笔。小学母校是我幼学启蒙、少年成长的地方,没有它,我的人生轨迹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离开它已近三十年了,这么多年,不管身在何方,总会想到梦到  相似文献   

18.
茶叶西传录     
刘善龄 《寻根》2002,(1):24-29
茶乃开门七件事之一,梁实秋《喝茶》云:“北方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一中国人以茶为人生必需品已有千余年,而饮茶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里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却是近二三百年的事。“茶,消散了我的愁苦,它,使欢乐调剂了严肃,这饮料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幸福,它增加了我们智慧和愉快的欢呼!”  相似文献   

19.
很少有人喜欢下关风,因为它总是让人皱眉头。在极需要一展身手的夏天,它总是一副“午觉醒来愁未醒”的慵懒状态,像一个打盹的学童,多数时候一动不动,偶尔因为惯性的缘故来上一个鸡啄米式的点头,或者插科打诨式地伸伸懒腰,随便给你一小丝风,马上又回到“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迷离状态。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历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经受过被判死刑的考验和流放生活的折磨,饱尝过贫困和疾病的熬煎,就是在家庭生活上也屡遭不幸。但是在他四十五岁那年,终于得到了爱情的温暖与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