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为父之德     
社会三百六十行,每行都要讲职业道德。为人父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先生就把父亲分为两种:孩子之父和人之父。前者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鲁迅先生将这种家长斥之为“是制造孩子的家伙”。而后者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显然,这后一种才是称职的父亲,也是具有父德的父亲。构成父德的核心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理应把坚强的事业心、崇高的志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等做为父德的精髓。为人父…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以非常激愤的心情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责。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样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人了。”对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造成的人口素质低下,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仍然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无疑是片面的;而在家庭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因为我们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在外忙事业、忙经…  相似文献   

5.
医家讲医德,教师重师德,为人父者,怎能不讲父德?可以说,父德是家长修养之本。鲁迅先生在《热风·二十五》一文中.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鲁迅轻蔑地斥之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事业心强是父德的一个重要内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表明了他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态度。在家庭里,他是一位宽厚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他的教子观主要有四条。1.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先生在一首诗中写了这样的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就是说,英雄豪杰也要懂得怜爱子女的道理,也要付出怜爱子女的深厚感情。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天命之年得子,取名“海婴”,即在上海出生的婴儿。鲁迅先生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夜间上楼,他总是脚步轻轻的。如果小家伙睡觉时把被子蹬开了,他就小心翼翼地给孩子盖好。孩子睡醒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五四”时代就致力国民性的改造,是第一个喊出“救救孩子!”的人。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办学和教育实践;后来,他虽然离开了具体的教育岗位,但他从未放弃过这个重要阵地。本文试从教育的角度,谈谈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以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呼吁“完全解放了孩子”,再三强调要“把孩子当人”,担忧“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的担忧,在现时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看来,似乎业已过时。今天的孩子,谁会不把他当人呢?就这么根独苗,姥亲爷抱爹疼娘爱的,一个家庭三代人都成天为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立论》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家添了孩子,众人去道喜。可是,说假话(“这孩子会发财的”云云,因为这孩子未必就能发财)的人受到主人的青睐,说真话(“这孩子会死的”,这的确是“大实话”,因为有生必有死)的人却受到了主人的唾骂。这篇杂文寓意深刻。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就言语交际的一般规律或要求来看,那位说真话的人的确该挨骂。原因在于他在吉庆的场合,说了不吉利的话——虽然这话是“真的”。由此可见,我们说话要看场合,也就是俗话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热爱、关怀孩子,他的教育孩子的事迹,至今仍然令人钦佩感动;他撰写的不少阐述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见解卓越,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清新和深刻,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益的启迪。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文学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并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反对反动政府对儿童施行的封建奴化教育。1919年,他又发表《我们怎样做父亲》,鲜明地表述自己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6.
陈洪 《宁夏教育》2006,(9):69-69
为孩子乱“撑腰”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他若打你,我明天就揍他”,等等煽动性的话语,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家长疼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被“欺负”,受“委屈”之后,家长总是对孩子灌输“报复”的思想,大讲“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或者亲自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甚至直接上阵进行报复,那就不对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7.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8.
这篇短诗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写的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过后不到半个月……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题目叫做《死》的文章里叮嘱过 :在他死后 ,叫我们“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叫我们“忘记”他 ,“管自己生活……”。想想看 ,鲁迅先生为人民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战斗了一生 ,并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念头。生前和敌人战斗 ,临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身后名而是告诫人民要警惕敌人 ,努力奋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伟大战士。对于这样的战士 ,人民能忘记他吗 ?由于纪念鲁迅先生产生的以上这样一些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20.
一 品读肖像描写,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生:鲁迅。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