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奥  徐莹莹 《英语广场》2020,(16):17-20
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净化与成长的文本。本文将以《水孩子》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解读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具体分析汤姆从扫烟囱的小孩到水孩子再到陆地孩子的人格蜕变与净化。  相似文献   

2.
3.
赵婧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4):11-13,16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秋季起,"90后"——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已经把他们的个性化倾向渐渐融进了大学课堂。而大学英语是很多大学生们不愿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门棘手学科,所以当"90后个性化"遇到"恼人"的大学英语时,问题引发了思考,思考带来了挑战。在简要分析"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并在学生自身和教学领域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和想法,以期达到使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雷雨》中的人物,论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达到人格的平衡和健全。  相似文献   

6.
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内蕴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小主人公玛丽的成长贯穿于文本始终,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域下,玛丽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锁闭世界下形成的扭曲人格;经过自我的找寻逐步实现生命的复活;在爱之魔力的作用下形成至善至美的超我,达成人格的健全完美.玛丽的成长也就是她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的形成和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热点。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存在主义主题,主体莎拉的神秘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等方面.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提出莎拉、查尔斯、欧内斯蒂娜以及以波尔坦尼太太为代表的莱姆镇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通过体现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并以本我的胜利为终极目标,反映了约翰·福尔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现代语文》2007,(5):70-71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塑造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形象。本文试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他进行解读。指出其毁灭在于过度扩张超我.过分压抑本我,否认本我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人格结构的失衡,主体的坍塌。  相似文献   

13.
尹静 《考试周刊》2015,(1):25-26
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领域,而且可以视作文学作品分析的切入点窥探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雪夜林边》这首精致的小诗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深陷于矛盾的沉思中,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最终主人公在矛盾中寻找到面对现实生活的动力源泉,实现人格中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80后员工的管理问题随其成为劳动的主力军后日益凸显。如何发挥他们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优势,又避免他们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带来的外表光亮、抗压性差、个性鲜明、“草莓族”的不足是近来困扰组织管理者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改善工作环境、营造管理氛围、建立团队、设计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不同建议。然而,管理的对象在于人本身,管理的方法和实践也只有深入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管理落脚点,凸显管理的价值,实现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刻画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文中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分析康妮,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并深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诗歌“人格结构”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超我阶段、理性自我阶段、生命本我阶段。各阶段诗歌的内容、形式、格调呈现出特有风貌,标志着中国新诗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简·爱》中的女性形象,论述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海伦·彭斯、伯莎·梅森对于简·爱性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言”中的情爱女性是晚明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 ,女性们纷至歧出的追求取向清晰地折射出其时社会思潮的复杂动荡。本文在立足于传统社会学方法的基础上 ,拟引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9.
《山河入梦》是先锋派作家格非创作的"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为格非时隔十年之久的力作,这部作品描写了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政治理想由开始到覆灭的过程。而在其中出现的白小娴、张金芳和姚佩佩三个女性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人公谭功达人格的体现,使得主人公谭功达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本文将就文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女性角色,结合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0.
<红字>和<荆棘鸟>由于叙述人性与神性的对抗,展现了欲望与道德,在叙事情节和主题方面有诸多相似性而常被共同分析;但必须看到作品中提供不同人物于欲望极限下的不同选择,以及由于其选择而产生的存在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三层次的对抗与包容性的理论,结合存在主义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思想来分析两部作品寓含的关于欲望与人性的阐释,以此进一步确定两部文学作品作为人学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