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主要体现在族谱编纂、祠堂建设、祖茔建设、族田设置、宗族内部管理等方面。元代徽州宗族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在明清时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元代是徽州宗族走向明清时期全面繁荣兴盛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微州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微州强大的宗族势力重视教育的结果。宗族主要靠兴办族塾、书院和文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子弟。此外,宗族还重视延聘名师,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这些措施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封建制度下,抚恤孤幼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在宗族林立的明清时期,这项任务大多由宗族承载;通过对一些明清的族谱家规的研究,反映这一时期宗族恤孤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
于秀萍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42-43,45
明清两代是河北宗族势力发展较为充分的时期,抛开其不确定因素,河北宗族在明清获得较成熟发展还有其确切原因:(一)比较优越的移民基因;(二)有选择的婚姻;(三)良好的家族氛围,这也是明清河北宗族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8.
豫北宗族是明清时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重新构建的产物,其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下构建而成的豫北宗族,其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通过对豫北民间谱牒等资料的分析可知,伴随着明清以来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的发展,豫北宗族自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至清朝前中期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豫北宗族发展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振兴宗族。基于这一总需要,微州宗族又将振宗兴族的总目标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二是科举不成,学得治生手段,争取富贵出头;三是富贵不成,亦可断文识字,勤于耕读。在宗族的大力奖劝下,明清徽州社会一片繁荣,呈现出封建社会少有的和谐富裕景象。  相似文献   

10.
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组成。宋元明清时期,新安理学在徽州宗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安理学所倡导的伦理观,是徽州宗族制订族规和祖训的理论依据;朱熹的《文公家礼》以及新安理学家的有关礼学著作,是徽州宗族活动的指南性经典;绝大部分的新安理学家热心于宗族活动,成为徽州宗族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2.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晋大夫荀林父帅师灭隗姓赤狄潞氏之国,以潞子婴儿归晋;十一年(前589年),取卫所灭河北之邢故地以为邑;晋景公十六年(前584年),卫大夫孙林父出奔晋,其采邑戚随之属晋,后晋又归于卫。  相似文献   

13.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存在的生源质量差、培养模式同质化和就业层次低端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从校内培养、校企合作和高校间合作等角度找到工科全日制硕士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联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质量,且对于学科建设与发展、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染指、干涉,加剧了西北边疆的混乱与纷争,民族分裂势力引发的边疆危机开始显现并扩散。清政府坚持军事平叛与外交谈判、经济开发三者相辅相成的对策,并以新疆建省,以巡抚制取代军府制,有效化解了危机,确保了在晚清70余年时间内,西北边疆未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其根本原因,在于自清初以来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刻,深入人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产生强烈的内聚力,而边疆的动乱违背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损害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必然会遭到大多数民众的排斥与唾弃。  相似文献   

16.
历史民俗文献是中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民俗文献是记述华北地区民俗事象的文献,华北地区因为环境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亚区,各民俗亚区的民俗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述特色。华北民俗文献按其类别可区分为三类:庙会文献、岁时文献和地方风土文献等。华北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为丰富与发展中国历史民俗学提供重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生年及游齐时间,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对荀子游齐时间的看法各异。通过进行综合比较诸家说法,逐一剖析各自由来,根据《荀子》原书和史实,断定荀子游齐时间为齐襄王六年,并推断其生年约在齐威王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周学熙是我国近代华北工业的开创者,主持直隶工艺总局,促进了华北近代工业的崛起;创办周学熙资本集团,奠定了华北近代工业的基干;引导北洋军阀官僚投资近代工业,使天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周学熙对近代华北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气"在《诗品》中一共出现11次,意思也不尽相同。有作为自然节气的物色之气,有作为作家气质才性的主体之气,还有是代表作品风格特征的文章之气。"气"也是钟嵘品评诗歌优劣和诗人高下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