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瓦城上空的麦田》这部小说继续并深化了鬼子对底层民众的灵魂苦难的执著书写。“麦田”是其中一个值得深思、富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它与“瓦城”、“警察”、“法律”等意象相对应,以寓言的方式凸显了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之中人性的失落与寻找。  相似文献   

2.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由乡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此也使现代人在历史理性与道德感性两难选择之间处于忧虑与焦灼状态.<瓦城上空的麦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蜕变期的痛苦,在人性提升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眷恋与决绝的清醒姿态,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马金香 《现代语文》2009,(7):112-113
《瓦城上空的麦田》是鬼子的极具感染力的精神苦难悲剧小说。鬼子怀着悲悯情怀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存困境,在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强烈碰撞下,人性情感的缺失、生命的力度和精神拯救、人性的鞭挞与温情的呼唤构成了小说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瓦城上空的麦田》以一个捡垃圾的孩子的独特视角 ,折射了一幅现代人的生存图景。李四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寻又不断失败、在希望的生与成幻灭之间几度徘徊的圆形图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 ,这一生命图式又是现实力量与他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回归精神家园的艰难路途中 ,李四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家以无限悲悯的情怀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的不幸命运 ,以无比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永恒的世俗情感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为文学提供了深刻的主题和观点: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地点,不如说是一种隐喻。”^[1]诚然,作为现代文明形态和现代生活实体的城市,在成人文学中频繁出现,往往成为某种人生哲学的隐喻。如鬼子新作《瓦城上空的麦田》,写市民文化对少年心灵的损害,体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形象地道出了“他  相似文献   

8.
《瓦城上空的麦田》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建立在偶然性之上的叙事策略,对日常经验和日常生活逻辑予以颠覆,质疑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统治之下出现的病态现象:“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并由此将其以往小说中出现的苦难意识提升到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人类明由乡村向域市的过渡,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此也使现代人的历史理性与道德感性两难选择之间处于忧虑与焦灼状态。《瓦城上空的麦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蜕变期的痛苦,在人性提升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眷恋与决绝的清理姿态,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民族化心理的嬗变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匡辉 《湖南教育》2013,(11):48-49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可以从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做文章。 第一个关键词是沟通。不能任由他们把自己封闭在“我是乡里的,我不是城里人”这一心灵小屋中,要用心和他们对话交流,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真正融人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中有多处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呼应.两书的主人公方鸿渐与奥德修斯身上表现出共同的反英雄特征,即对传统信仰的证伪、理想的衰微、个人空间的缩小.二人的旅程经历非常相似:经过艰难的旅途,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越来越弱.此外,二人的性格也颇为类似:富于智计但又不与时相宜,他们在各自时代的转型同时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东西、鬼子两位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了两位作家的创作倾向、题材兴趣、作品思想内涵和创作艺术特征等问题,提出“东西调侃生活,鬼子深掘人性”的评价观点,并对《我们的父亲》、《瓦城上空的麦田》等作品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亟待被正确理解和认同的群体。对于世人的歧视,职校生往往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应:或是奇装异服,或是打架斗殴,或是迟到早退,或是上课睡觉,或是不做作业,或是拒考弃学,等等。然而,职校生这些"桀骜不驯",伤害最深的人,却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职校教师,导致许多职校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深深的失落和挫败感。"不好教"的职校生与"不想教"的职校教  相似文献   

14.
村子很闭塞,当城市里满大街都是电影海报的时候,村子里才有人放电影。记得是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用四条绳子一系,就可在白帆布上看到可以动的人了,这便是让全村人兴奋的、模糊的电影了。电影不是平白无故就放的,村里有人考上好的大学啦,他们家的大人就会从外地请来两场。或是乡政府今年高兴,又恰逢过节,又可放上两场来热闹。有时乡里的人挖煤发了财或是做生意赚了,也会包上几场来让乡亲们高兴,他们自己也高兴。  相似文献   

15.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从麦田上空观察,麦子倒伏形成了奇异的麦田怪圈,令科学家困惑不已。出乎意料的是,从森林上空观察,竟然也发现了森林怪圈。森林怪圈是怎么回事呢?长满麦子的麦田一夜之间出现部分麦秸弯曲倒伏,呈现出有规律的圆圈图案,自17世纪以来,麦田怪圈在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地频频被发现。经过各种传说和媒体的渲染,麦田怪圈被炒作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7.
不被捆绑     
<正>读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句直入我心:我变成一个儿童了,昨天的事情已忘得干干净净,涌上的是顽皮与好奇。要能做到如此天真和坦然该多好啊!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和痛苦?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昨天的事情"捆绑着——或是考试没考好,或是方案没通过,或是爱车被剐蹭,或是被小人算计,或是忍不住对人发了脾气……可能还在纠结着自己怎么这么笨、这么倒霉、这么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数千年来,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一直是维系中国社会构架的基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这种传统的局面被彻底改变。当现代化的进程将农民从束缚了他们数千年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时,以农民和土地为纽带的农村社会开始土崩瓦解。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叙述了农村人进城的悲剧,传达出了对农村社会逐渐失落的无奈和农民面对城市化、现代化的艰难困境。进城之后的农民工不仅沦落为城市的底层,而且受到了城市的冷遇和排斥。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解读,以期探究他们真实的生存境遇,把握这个社会不易触摸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一只鸟,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森林里。不知从哪天起,当生活在那片我最为熟悉的森林里时,我却变得提心吊胆。我好几个朋友的家,陆续被伐木工人砍倒运走了。有好几次,他们也差点毁了我的家,我不想也不敢再过那种生活了。去城里采购过的叔叔说城市里没有伐木工。进城送过信  相似文献   

20.
农村籍知识分子进城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农村生活,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随之跟着进城,他们在内心深处与城市现代化有着天然的隔阂和距离。他们进城之后的尴尬——城与人的双向不认同、压抑的栖息、魂归何处都是对现代性反思的体现。在这些表现中也显示了他们依然扮演着"在"而"不属于"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