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弧(1916-2004)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本名李培林,笔名桑弧源自古诗“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我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桑弧老当益壮,隆重推出了献礼片《邮缘》,终于实现了他要在银幕上表现集邮活动的夙愿。这是桑弧和他的老搭档王炼(1925-)以及李亦中(1951-)初次合作的一部轻喜剧片。  相似文献   

2.
观邮忆桥     
我的家乡河道众多,村中就有一条通往太湖的河,前后有三座桥,有石桥,也有木桥,东西两边的村民,来来往往十分方便;但是出了村庄的河道上桥就很少了,欲到对岸,就要兜过去到有桥的地方过河,所以在我童年时,对桥就有深切的感受。 我十五岁那年,来到上海西区一家商店当学徒,半年以后,每天骑着自行车外出送货、收款。那是解放初期,沪西有三官堂桥、造币厂桥等桥,但是好多  相似文献   

3.
我的邮缘     
在集邮战线上我是一个新兵。 2000年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老干部活动中心邮协的一位老同志介绍,参加了集邮协会,从此,我由一个单兵独战的游击战士,升级成为大兵团作战的主力部队成员之一,这难道不是邮缘吗?  相似文献   

4.
一看到“邮缘”两字,也许你就会猜到作者的样子:中年男子,略显富态,还可能快退休了。这你可就错了!我,“90后”,高高瘦瘦,是名中学生。是的,集邮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有些老迈。曾经的“王者的收藏”。有人说“俱往矣”,不过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6.
我与《集邮博览》的交往,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期间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就挑拣几个来讲讲吧。2006年10月31日,我收到第11期《集邮博览》,见到“本刊重要启示”中“2007年《集邮博览》不再编辑出版……”文字时,不禁愕然!惋惜、不解、遗憾等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两天来,纠结的情绪一直挥之不去,便写下了《留住心中的(集邮博览)》的文字来排遣胸中的郁闷。文稿的结尾是这样的:有诗云:“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相似文献   

7.
时歌 《上海集邮》2004,(12):5-6
邵林(1938-),祖籍余姚,世居上海。他早在上小学时就爱好邮票,谈佐麟至今还记得邵林由母亲带着到大伟行买贴票簿和胶水纸的往事。母亲偶然让他把邮票带给大伯邵洵美去看看,竟使他的集邮从此迈上了登堂入室的台阶。伯父打电话给钟笑炉,介绍侄子到新光邮票会参加拍卖。邵林虽然出身名门,  相似文献   

8.
1966年,突如其来的“化大革命”运动,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开始,许多人都天真地认为这是毛泽东主席发起的一场化运动,象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运动一样,很快就会结束。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动荡,十年灾难,就连普普通通的民间集邮活动也在劫难逃。集邮公司被迫停业,《集邮》杂志被迫停刊,邮票被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产物来破除,许多集邮家被无辜抄家批斗,毕生心血凝聚的邮品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邮》2007年第5期刊出了笔者的《百年前国人在东京上海公演的〈黑奴吁天录〉——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一文后,笔者即接到原地封研究会黄斌华先生的电话,说该会的会员在讨论中都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总第237期)刊登了笔者撰写的《上海“110信箱”专用免资邮简》一文,该文介绍了上海公安与上海邮政联合推出的一套8种9枚上海“110信箱”专用免资邮简。近日又陆续推出了两种6枚“110信箱”免资邮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4,(4):3-5
2004年上海集邮节各分会场活动从3月6日开始至3月17日结束,历时12天。共有25个基层邮协和媒体组织了21个分会场活动。尽管上海集邮节今年已是第7届了,但各分会场活动仍是新意迭出,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一派明媚春光。尤其是出现了多家邮协联合举办分会场活动和一家邮协参与和组织了几个分会场活动的新形式,使今年集  相似文献   

13.
1956年6月15日,邮电部计划发行一套《首都名胜》特种邮票.志号为“特15”,全套5枚,由邵柏林设计。该邮票采用雕刻版,邮票图案分别为:第1枚“颐和园”,面值4分;第2枚“北海”.面值4分;第3枚“天安门”,面值8分;第4枚“天坛”.面值8分;第5枚“太和殿”,面值8分。设计邵柏林在设计这套邮票时,考虑到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也是新中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张瑞 《上海集邮》2007,(9):38-41
法、意、德“客邮”邮票有多少?国内文献说法不一。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修订版)(下称《目录》)所载附录二“外国在华邮局邮票”为较权威的统计:法国“客邮”51套685种,意大利“客邮”16套74种,德国“客邮”10套96种。但据笔者对信销“客邮”邮票研究后发现,有17套61种为《目录》漏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广州有个“加拿大”》一文(参见080935),介绍了广州包裹收寄日戳中出现“加拿大”地名。从附图看这是电脑打印日戳,而非文中所言“邮资机日戳”。戳中上方地名“广东广州”和下方地名“广州加拿大”,若以日戳标准考量,分别多了“广东”省名和重复了“广州”市名,不规范。  相似文献   

16.
拜读刘肇宁先生于《集邮博览》2012年第8期发表的从杨立的—枚区票说起”—文,颇有感晤。刘先生在文中共提到了4枚以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于1942年发行的交通徽图代邮券1角券加盖5角的邮票。其中有《中国邮票全集咱翠放区卷》刊录的两枚: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6,(3):5-5
本刊讯由《上海集邮》读者俱乐部、虹口区集邮协会联合举办的2006年上海集邮节虹口分会场——“会员邮品竞卖交换活动”将于3月19日(星期日)下午1时在飞虹路528号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4楼“劳模之家”举行。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期收集到一件电报报费收据,65×130mm,盖有1957年8月20日青海贵南双弓形日戳,背面却是作废的普4型欢庆图剪纸邮简的正面,邮资图上加盖“邮资作废”。据刘广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片封简目录》记载,这类邮简于1956年4月停用后,剩余未售的加盖“邮资作废”或“邮电公事”使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2004‘祝家庄’杯华夏专题邮会集邮展览”上,上海张梦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专题展品获镀金奖,在邮坛上沉寂了近10年的张梦伟再次吸引媒体的关注。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如释重负地说:我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我的爱国情怀得到了释放。  相似文献   

20.
与《集邮博览》杂志相伴20多年,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其中印象较深的是我参加的“邮学团北京行”活动。这是我与《集邮博览》的一次零距离接触。2009年杂志第8期刊登了于9月举办“邮学团北京行”活动的启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马上前往参加的强烈愿望。尽管当年4月,我刚参加了我所在市的离退休老干部赴京参观考察活动,而且这次“邮学团”安排的有些活动,如参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我于几个月前也都已参观过,但我仍执意不肯放过这次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