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不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觉得他们什么都应该会,总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成人的高度来衡量学生,因此学生常常陷入达不到教师要求的苦恼中,而教师也会陷入对自身教育能力怀疑的深渊。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青少年期,有其自然的发育与成熟的过程。"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的这句警世名言常常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规则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小孩方面,我们成人历来是更多地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小孩,似乎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不合规矩的冲动,对于他们的这些冲动,我们要压制、禁止,以使之纳入合乎要求的轨道。此乃所谓教育。于是,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便大多置身于否定之中:“不要乱爬!”“不要大声讲话!”“不许交头接耳!”“不许争论!”……我们很强调我们的规范,我们很高兴孩子纳入了我们的标准和规范。殊不知孩子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孩子的发展是在他自主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所能够…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有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未必,如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小了,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常常把幼儿看大了,要求他像小学生那样读书、写字、不准游戏,将玩斥为“没出息”。这样对孩子不是教育他,而是惯坏他,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我们从课堂中的一点一滴中做起,在细小处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很好品德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盼甘霖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连接感情的纽带,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现实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多样化决定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精湛的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凸现人文关怀,演绎无私关爱,让真爱伴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7.
周模平 《今日教育》2005,(12):54-54
平常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求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说话要算数。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往往被我们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打碎。因为是漫不经心,我们往往没有在意,可是留在孩子心底里的会是什么呢?一个女孩在一篇题为《永远的诺言》的作文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根本的园地,但对学生来说,学校不是唯一能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地方,因为同时他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尤其让我们看看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对孩子的影响。作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如果孩子确实能如父母所愿,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宽容伴随着孩子,他坚韧不拔;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在;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日增;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撒向人间的都是爱;赏识伴随着孩子,他明白人生终当一搏。在教育与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孩子却不在受尊重之列。不是吗?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不准这样,不能那样。结果,孩子反而不能遂我们的愿,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比如,学生犯了错误,我们总是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势,对他进行一番所谓的"谆谆教导",  相似文献   

11.
“一切为了孩子”,让所有的孩子在和谐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一直是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学校教育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近几年来随着吉林市龙潭区关于区域内平等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我们进一步确立了“面向每一个学生,构筑和谐环境,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在局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感到收获很大,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2.
唐雷 《早期教育》2001,(6):36-36
儿子已经四岁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五自”法教育,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朝三洲 《师道》2003,(1):13-13
常常听到家长在这样教育孩子,“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同学打你,你就打他!”“小朋友抢你东西,你就去报告老师,让老师好好罚他!”诸如此类“以牙还牙”的不让自己孩子吃亏的语言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但专家认为,这种为了点滴小事而敌视同伴、把别人当作防范对象的教育方式,恰恰会导致孩子品德的“发育不良”,会使孩子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情心和善良心。日前,有专家呼吁,家庭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难以融入社会的“大灰狼”了!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即命运”。在过去缺乏竞争机制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批评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批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斥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可见教育方法的选择是何等重要,过度的严厉会造成学生的恐惧,过分的温和则会有失威严。在当今教育形势下,一名有爱心、有教育经验的教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钟山英 《中学文科》2005,(11):10-10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说过这样的话:“在研究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当前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特别是县城里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对他再好,他都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在课堂内外,我们如何教会学生从点滴的、平凡的事例中得到感动呢?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他告诉我们: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对此,本人在30年教育教学经历中  相似文献   

17.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18.
张玉海 《新课程研究》2009,(10):178-17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或缺。因此,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要多学教育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保持理性,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时时留心孩子的成长;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公正、理性的理念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蒋国琴 《学周刊C版》2010,(4):161-162
学生的生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拒绝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拿出自己的耐心,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等待”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郭悦 《家庭教育》2002,(1):18-18
在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国内外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七项。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像———创意教育;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我们将分三期介绍有关知识,使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这七种需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