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懵懵懂懂的追捧,回归于实践层面的反思。和全世界一样,我国非遗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深观非遗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非遗"之后这些宝贵文化何去何从,也许民俗实践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联合国90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非遗"国家名录中,传统表演艺术类均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其重要性和濒危性。面对"非遗"保护的严重形势,云南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非遗"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非遗"保护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黄凯  郑千里 《文教资料》2010,(23):190-192
受内外在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链条断裂的危机。高等艺术院校在"非遗"文化传承上负有重要责任,但也存在制约因素。本文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优化教育教学体系两个维度论述了高等艺术院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非遗"工艺美术教育为特色的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倡导并实践在承继"非遗"工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一轴两翼贯通式"的复合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综合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全面实践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秀山花灯保护"问题研究的核心,即是对于"秀山花灯"作为独特的民间歌舞音乐本体的确认。而民俗类"非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因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类分学理依据含混的"先天"缺陷,影响了对此类"非遗"的针对性保护。近期"秀山花灯保护"的田野调查再次证明,民俗类国家级"非遗"再分类确认,不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的保护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通过"非遗"资源课程化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技能竞赛,建立体验、展示基地等,帮助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7.
曲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语言艺术。四川省遂宁市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但在新时代背景中,传承发展亦有相当困难,举步维艰。本文以遂宁曲艺为例,从非遗视角对遂宁曲艺未来的发展路程进行探讨,分析遂宁曲艺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传播媒介、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等多个角度对遂宁曲艺文化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努力实现遂宁曲艺文化的持续创新与良性发展,进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9.
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需要兼顾乡村建设与非遗特点,并在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乡村文化事业建设质量以及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大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且与当地不同行业存在密切联系,但有些地区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上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时代价值的挖掘以及文化IP的打造上缺乏经验,未能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有效衔接,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开发作为乡村居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挖非遗特色与时代意义,加强非遗保护开发顶层设计等扩展非遗与当地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以非遗保护开发为支点撬动乡村经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已经组织和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音乐类)展演音乐会数十场,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探索。武威地区具有丰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大中小学举办"非遗"音乐会、和加强其理论研究是促进该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非遗进校园的号召下,陶艺课程开始走进更多的中小学,陶瓷等非遗走入更多学生的心灵。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于2019年9月开设的意趣陶艺主题课程,正是对非遗项目在小学阶段实施的一种探索。人航意趣陶艺课程以陶瓷非遗项目为核心地位,以新课标为目标引领,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考察为专业理论铺垫,以专业教室为学习保障。经过多轮实践,人航构建了丰富的意趣陶艺课程体系,每节课都会渗透一种非遗项目,在陶艺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陶艺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各项非遗门类,进而使我国传统陶瓷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从甘肃省的"非遗"传承来看,确实有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都指向了"传承人"的问题,即后继乏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教育要学校来办。电大社区教育能汇聚最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教育问题,且能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唤起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通过将电大社区教育跟"非遗"项目逐渐对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从而摆脱"非遗"传承的困境。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非遗"传承的问题是"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解决"传承人"的根本办法在教育,电大社区教育是解决"非遗"传承人教育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意志品质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进校园"优秀文化项目为例,阐述该校"非遗"教育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因为理论抽象、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如何充实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是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非遗资源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将非遗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人文底蕴,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创新多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9,(4):21-24
梅州有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作为梅州客家人所创造的"非遗"文化,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各类"非遗"项目中可以反映出梅州的文化特征,分别为:迁徙性、包融性、山居性、敬畏性、朴实性、创新性。梅州之所以形成这些文化特征,是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民系性格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从"非遗"图书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项目实物收集、活动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高校"非遗"资源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徐州工程学院师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读者的满意度,评价"非遗"宣传与教育效果,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宋代小说并非只以书面形态存在,它还以说、唱、演诸曲艺表演形式存在与流行,与小说处于同一生态圈的说唱曲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小说的拓殖空间。通过对曲艺形态的"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方式,也更能看清宋代小说"历史的变迁"的趋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遗"数字化是当前保护"非遗"项目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使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修复、还原,文章以现阶段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助推旅游业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